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苹果正掉下神坛:要销量而不是完美产品

   时间:2013-01-24 10:53:33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逐利的华尔街投资者一定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苹果之神"乔布斯离世只不过一年,这家神迹般的公司就迅速被贬落凡间。但是,对那些真的握着iPhone手机天天在用苹果的用户而言,苹果的陨落并不意外……有人把苹果的颓势理解为"模仿者"三星的雄起,但事实可能远不止这么简单。

一直被模仿,终于被超越

先从苹果产品的本质说起。工业设计异常出色,让用户有意外惊喜,这是每一件实现“大卖”的苹果产品的共同特点。从iPhone4的玻璃材质,到iPhone 4S的语音助手,从Macbook Air的脱俗轻薄,到第一代iPad的耳目一新,这些经典的苹果产品所呈现的效果总大于用户的心理期盼,让用户觉得即使苹果产品售价昂贵,但所得超越了所想,仍是物有所值。

多点式的触控屏幕,按键少得不能再少,简洁的外观,这些都是苹果产品经常被模仿的元素。从藏身在深圳华强北的山寨大军,到电子巨人三星,又或者其他入流的科技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在模仿苹果。为什么三星总是被视为模仿苹果最凶的企业?从平板电脑到手机,从外观设计到系统界面,从专卖店门面到销售人员的制服,三星都很“苹果”。最关键的是,很“苹果”的三星还终于打败了苹果,称霸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按照常理,位居第一的领先者对身后追赶者的模仿行为多半是来一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是,当追赶者变成了领先者的时候,被超越者的心态骤变——苹果与三星近年延绵不断的官司,不正是苹果心态转变的迹象吗?

苹果对昔日的追赶者越来越没有自信,最新的iPhone 5集中反映了这种情况——尽管采用了新的外壳材质,更轻、更薄,屏幕也破天荒地从3.5英寸“拉长”到了4英寸,成为苹果历史上“面子”最大的iPhone——在苹果自己关起门来看iPhone 5,确实很完美;但遗憾的是打开门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摆在一起的时候,iPhone 5不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苹果缺乏自信在iPhone 5上制造一些新玩法,或者用乔布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制造让用户意外的效应。这款在乔布斯离世后发布的iPhone,仍旧遵循着乔布斯“用一只手操控手机”的遗训,不敢逾越半点。所以即便当所有竞争对手的手机屏幕都已经达到了4.3英寸,甚至5.5英寸,iPhone仍保守地把屏幕“拉长”到4英寸。“杯具”的是,以目前用户的眼光来看,5.5英寸的手机屏幕还不是承受的极限,下一波大屏手机的屏幕尺寸极有可能是6.3英寸!这是iPhone历史上第一次失去了领导手机行业规格,多点触控屏幕、应用商店、语音助手、高性能摄像头等手机行业规格都是iPhone所引领的,但iPhone 5却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更“杯具”的是,三星此例一开,苹果“金刚不坏之身”的麻烦不断。不光三星的Galaxy系列机型拥有了叫板iPhone 的能力,HTC的butterfly系列也沿着同样的路线动摇iPhone在高端智能手机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在iPhone 5身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的守旧情绪,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iPadmini上。与其说苹果推出小尺寸的平板电脑iPadmini 是为了满足用户单手使用平板电脑的需求,倒不如说苹果的目的只在于反击亚马逊、谷歌、三星等推出小尺寸平板电脑的厂商,维持iPad销量才是苹果的目的。

要销量,而不是完美的产品

在iPhone的历史上,苹果基本上是维持着一年发布一代新产品的节奏。这一节奏对手机行业而言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按照老牌手机厂商的理解,机海战术往往是维持产品利润的法宝。跟PC相比,手机的消费性更浓厚,这意味着用户不会真的等到手机使用寿命终结,用到不能用的时候才去购买新的手机;在全球范围内,亚洲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是最高的,普遍一年到两年就更换一部新手机。手机厂商深知这一道理,以个性化的名义,厂商以机海战术维持用户购买手机的欲望,比如在旧款里面增加一点新功能,或者修改一下外壳,更新一下操作系统的版本,甚至增大一定手机内存……这些都足以让手机厂商推出一款新型号的手机。换句话说,大多数手机厂商在追求的只是给用户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新机型,尽量说服他们为了一点点的功能升级而购买新手机——每当旧款手机降价厉害时,小升级的新型号手机就能以更高的价格上市,维护产品利润——这一周期往往只有半年,甚至几个月。

当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的时候,乔布斯的追求可不像传统的手机厂商,他要的是完美的手机产品——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让iPhone变成了潮流的代名词。因为每一代iPhone的生命周期长达一年,比其他手机厂商的产品周期都要长,所以苹果需要在iPhone中加入更耐玩的元素,而不能像其他厂商那样靠小升级推新机型的方式赢取新用户。这决定了每一代iPhone在发布之初必须比其他竞争对手领先很多,它必须是完美的产品,才足以在其后的一年中吸引用户购买。

不过,这种情况在iPhone 5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它推出的时候,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至少可以肯定地说,iPhone 5的优越感无法满足一年生命周期的需求。

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iPhone的销售压力实在太大了。苹果即将发布新一财季的财报,而每次进行这样的工作,产品销量绝对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这将直接决定这家公司的盈利前景和股价水平。按照华尔街的预计,苹果最新财季的iPhone销量为4300万-5300万部,高于上年同期售出的3704万部及上财季售出的2690万部。不断推升的iPhone销量才能为这家公司保持明星光环,并成为投资者的宠儿。

但苹果面临的问题是:在成熟市场,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已经接近饱和;新的iPhone 5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消费者扔掉iPhone 4S或iPhone 4并购买新iPhone。为了维持全球iPhone销量的增长,苹果需要往更多尚未成熟的市场发展。

“吊起来卖”不灵光了

如果说苹果的饥饿营销策略是少有的成功典范,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这种“吊起来卖”的玩法把“物以稀为贵”这个简单的道理发挥到了极致。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每发布一代产品,中国大陆市场在这位高傲的人物眼中都排不上位置——全球首发的市场不会有中国大陆,甚至第二批的销售市场名单里面也没有,中国大陆市场的级别往往跟东南亚等小市场位列一级。国内消费者要比较快地买到苹果的新产品,光顾水货商家往往是第一选择。他们从美国、加拿大等较早开卖的市场疯狂采购苹果的新产品,再越洋转运到中国香港,然后再用水客“蚂蚁搬家”地运回中国大陆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苹果还经常限量销售,使得苹果新产品在上市的初期,连水货供应都异常紧张,继而养育了庞大的“海外黄牛”与水货销售链条。但恰是这样的玩法制造了紧张的市场气氛,消费者在其中不知不觉地被挑拨,越是紧俏,越是要买,越是抢手货,就越是跟着一起抢。

但是,乔布斯离去以后,库克时代的苹果对中国消费者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库克眼中,中国市场迟早要成为苹果最大的销售市场,他迫切地希望这个全球新的消费中心能为苹果贡献更多的销售额,迫切地希望中国消费者能更多地购买苹果产品……所以,苹果产品与中国消费者越走越近,不仅苹果在中国大陆市场频繁开店,苹果的新产品也越来越早地在中国香港上市销售,以方便苹果的新产品尽快流入中国大陆。

苹果确实在降低身段。从初期的限量销售,到放开供应,到近期苹果中国官网开通了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iPhone 5行货在中国大陆上市短短一个月内就售价跳水……中国大陆消费者越来越容易买得到苹果产品,也越来越买得起苹果的产品。但库克似乎真的不懂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越容易得到,他们越不会珍惜;或者说,送上门的就不是宝。

“苹果优越感”在消失

如果你是一个“真果粉”,那你一定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苹果的魔力并不只流于产品表面,而是植根于用户的心,“果粉”本身就是苹果魔力的所在。这与苹果产品的发展路径是有关系的:早期苹果产品售价都很昂贵,而且购买渠道很少,在国内能用上苹果产品的人要么与科技行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么有海外关系网,要么就是钱包鼓鼓且有小资情调。这些人本身就是很有特点的,苹果的产品在他们手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IT产品,而是一个符号,与他们的身份、经历、兴趣相符。这些被称作“果粉”的人很多是技术控,喜欢聚在一起聊“越狱”,也有很多是小资男女,把苹果的LOGO带在身边作为配饰……这些就是苹果产品对中国早期用户的优越感。

但是,你今天还能感觉到这种优越感吗?地铁车厢中一半看着手机屏幕的人都在握着iPhone,他们不小资,也没有科技感,只是平凡的手机用户。今天的iPhone就是这样的“街机”,iPhone就是一部平凡的手机,跟安卓手机一样,都是智能手机。

开放终于打败了封闭

如果用“封闭”来形容苹果,可能有人不同意。尽管苹果的AppStore很开放,开发者能在上面赚到比其他平台多得多的钱,但苹果仍是封闭的——iOS系统很封闭,苹果的链条从上到下其实都是封闭的,它用自家设计的处理器,用排他性的配件,连数据接口都是排他的,iOS系统只供自家使用,App应用只能用在自己产品上,甚至iTunes管理软件也是封闭的。与之对应的是谷歌的安卓生态系统,后者不光开放系统,也开放应用商店,五花八门的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使用安卓系统。

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和谷歌走的是两条完全相悖的路线——封闭与开放,各有好处,也各有坏处。在苹果所建立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苹果就是规则的制订者,它掌管着生态系统中不同角色的生存空间,更关键的是,它有能力利用对生态系统的控制权,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对其效忠,按照它的意志发展——举个例子,苹果很容易就利用自己对iOS系统的控制权植入Siri语音助手,并让整个生态链为Siri服务,即便这个生态链中原本就存在类Siri的角色,后者自然会被苹果排除出生态系统之外。封闭的系统易于驾驭,无论推动新技术还是开发新体验,苹果的效率都很高。

反观,建立安卓开放式生态系统的谷歌只专注在系统的层面,没有能力控制硬件,也没有能力管理数量庞大的第三方应用商店。所以,安卓设备“碎片化”被诟病,整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混乱,没有谁可以有绝对的决定权——一旦这个开放的生态中的所有角色都齐心协力,发挥的力量可以很大,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无法齐心——他们之间也是竞争关系。

封闭系统高效,开放系统难以发挥合理——所以苹果iOS始终还是领先安卓。但是,开放能造就规模效应——所以今天安卓设备市场占有率远高于iOS;开放一旦能形成合力,系统效应产生的效果可以很恐怖——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链接

安卓的“屌丝逆袭”来了

一个安卓社区从技术控的角度总结出了几条安卓一定能打败iOS的根据,且看一下是不是有道理?

设备百花齐放总有一款安卓设备适合任何一个人的偏好。三星、HTC、摩托罗拉、LG、华为以及其他厂商生产的大量安卓设备,令人目不暇接。

价位多样

这也是上面这一原因的必然结果。几乎任何人都有能力购买一部安卓手机,它可能并不那么完美,但在满足大家预算要求的同时,又提供了真正的智能手机体验。

自定义程度高

安卓的一个强项,始终是其高度的自定义水平。苹果希望保持软件与硬件上的体验一致性,安卓则允许你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定义。你可以设定的东西包括动态壁纸、触摸键盘甚至是第三方ROM。

与谷歌产品和服务的整合安卓设备与谷歌一系列服务形成了无缝整合。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上网,而谷歌正是互联网之王。

Google Now

Google Now是谷歌众多产品中出众的一款,尽管在iOS上也可以谷歌的语音搜索,但Google Now的很多优点只能在安卓平台上才能体验。

免费应用和游戏更多

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无法逃避的事实是,安卓上的免费应用游戏要多于iOS。有时在iOS上收费的应用,在安卓上却是免费。在安卓上,开发者似乎也更愿意追求免费效应以及广告模式。

质量改善速度快

Bug、丑陋的界面以及应用的稀少等问题,已经被开发团队系统地解决了。现在的安卓平台与它最初发布时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它仍在以更快的速度继续进化。用户基础的庞大以及生产安卓设备的厂商的数量,定会将安卓质量的改善提升到新的高度。在iOS坚持“不破则不修”哲学的同时,安卓不断创新,且以更快的速度改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