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媒体角度看每经报道360:克制不足问题

   时间:2013-03-03 20:27:42 来源:鞭牛士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奇虎360正在舆论浪尖上,因为一篇稿子。

本周,一篇名为《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的稿件指出360系软件存在诸多涉嫌不正当竞争、偷窥用户隐私等问题。

奇虎官方于本周四于北京360总部召开了媒体沟通会,周鸿祎本人及奇虎相关技术人员出场做了针对性的逐一解释,具体内容可参加独立媒体人阳淼于新浪《创事记》专栏发表的文章《周鸿祎与每经争论的技术性解读》。

对于安全技术,我们并非专业人士,无法进行更为细致的技术性评判。我们能够谈论的更多只是引发巨大关注的报道文本本身。

尽管媒体业内有着“同行不议论”的不成文行规,但我们再三斟酌后,仅代表《移动吐槽》的创立者团队本人表达个人观点。

对于每经报道背后报社和记者为此长期追踪的毅力、不妥协的精神和卓越勇气,我们深表钦佩。但我们也不得不遗憾的认为,这篇报道于文本而言,存在着“克制不足”的问题。

在讲述调查所获的技术细节之外,这篇报道文本中直接将奇虎描述为“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并加入了多种暗喻或明喻,指认奇虎360系软件产品戕害产业环境、不断突破底线危及公众信息安全。

颇为遗憾,事实上,这并无助于辨明真相,反而冲淡了其调查内容的聚焦效应,将公众舆论中的话语导向了阴谋论揣度和口水战形态。因而,我们不甚建议在报道中,于事实描述之外,过于直接而明确地表露出对抗立场及道德批判角色。

毕竟,评论、观察与硬新闻报道有着一定的区别,至少在形式上应当有着较为清晰的区分。评论、观察在文本形态上更适合于观点的直接表露,而形式区别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提示读者去区分作者所察论据与结论的差别,更有利读者去自行作出判断,避免于先入为主的接受一个已被提供的结论——这实际上是对任何一篇报道可能出现结论偏差的一种预防手段。

这有利于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同时也有利于媒体的自身保护:当企业对相关报道存在质疑时,其主要精力将投射于报道事实本身,而非去揣度媒体的立场,事实上,这也有助于争议的解决以及真相的辨明。

媒体的采访报道权和合法伤害权之间甚至可能还不到一墙之隔。即便我们确信我们的报道对象是个恶棍,但在硬新闻产品中,我们仍觉得不甚适合直接表露我们确定之道德判定结论,媒体的主要角色更应当是一个忠实地记录者、讲述者,而非一个代位审判者。

在我们的理解中,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我们的讲述能够无限接近真相。真相本身难道还不够有力么?

从文本克制程度以及新闻伦理角度谈论此事,对于《移动吐槽》团队而言并非易事。毕竟我们同为媒体业人,而可能身处争议中的每经记者是我们熟悉的朋友,甚至,《移动吐槽》团队中的一员还曾在不短的时期内为《每经》服务。

但我们不愿因此而回避这样的讨论。因为这不仅事关《每经》,也事关所有的媒体、媒体人。

几乎所有的媒体人都曾写过批评报道,多数人或许都曾遇到过出于保护原则匿名信源的处理问题。多数情况下,面对批评性报道,企业的辩解多数体现为对事实的异议,与媒体双方在争议面前均保持最大程度理性的克制。

而这类报道争议事件则可能打破天平原有的平衡范式,引发不必要的企业与媒体就报道立场的争议。而如果争议每每出现,媒体们原有的援引匿名信源进行批评报道则可能会承受更多的压力。

声明:本文仅就文本范式话题进行讨论,不涉及对具体争议事实的判断。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