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13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技术推动优质内容回归

   时间:2013-11-22 14:32:19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社交媒体带给专业媒体巨大压力的今天,专业媒体应该重新思考媒体的定义,重新去认知人对于资讯的需求,而后思考如何克服对新技术的恐惧、让技术团队和内容团队更加紧密合作,在媒体中加入科技基因从而完成蜕变和新生。”

下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将何去何从,作为媒体和媒体人又将如何应对快速变革? 2013 年 11 月 20 日,近百位来自媒体、自媒体、中外学界的领袖级人物在主题为“回归与想象力”的第二届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展开了深入讨论。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做开幕演讲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做开幕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 5.91 亿中国网民中有 5.1 亿新增于过去十年,全球超过 70% 的网民上网始于过去十年。 2003 年至今是互联网飞速成长的十年,也是中国人与互联网产生紧密关联的十年。

十年间,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它的成长带给了我们许多始料未及。 2010 年 6 月,互联网媒体刚刚迈出用户产生内容流量( 50.7% )超过网站专业制作内容流量( 47.32% )的历史性一跃,转眼三年时间,中国已经拥有超过 5 亿的手机网民。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常态,移动互联时代轰然而至。

创新工场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汪华同样认为,移动互联网在 2013 年仍将继续增长,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远超互联网,甚至重构传统行业。他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如果引入互联网的做法来做媒体,对于新媒体或跟泛媒体相关的公司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像做产品一样做内容,用运营社区的态度去运营读者和作者,像做流量一样做发行。他认为,新媒体的力量在于受众和粉丝,他们使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规模的爆发,是以前的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并将信息传递的速度至少提高了 10 倍。

此外,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Bharat Anand 还以全球化视野讲述了新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他认为对传统新闻行业而言,读者向线上迁徙并非核心问题,理解和管理用户间的连接才是关键。

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与腾讯网联合发布了名为《中国互联网媒体的未来》产业研究报告,对网络媒体过去十年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对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做了深入分析以及前瞻性预测。报告的主创人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彭兰认为,内容为王固然是传统媒体的一种优势,但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中,当媒体失去了关系连接的时候,内容也就失去了价值。“媒体要打破观察的局限和固守优势,更好的认识关系的作用和连接的力量。”彭兰坦言。

围绕“技术驱动优质内容回归”、“媒介融合下的新媒体战略”及“移动颠覆内容生产方式”三个话题,与会嘉宾输出诸多较为一致的观点:

1 互联网技术和用户习惯的相互作用催生了媒体的变革时代到来,但对于媒体乃至整个泛内容产业来说,“优质的内容”是任何时代、任何介质下用户最核心的需求,也是资讯产业的根本。在坚守对优质内容生产的不懈追求基础上,技术进步能够给媒体发展带来更强劲驱动力。

2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处在一定时期的相对概念。在媒体形式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各种媒体介质应该回归“优质内容”,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更好的融合,才能全面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和近几年业内盛行的“传统媒体将死”的说法截然不同。

3 移动互联时代,表面上是技术的革新,实质是用户生活方式的革命。移动互联对媒体提出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每个媒体都应该根据移动化的媒体形态改变自身内容的生产方式。

正如腾讯网络媒体总编辑陈菊红说的那样:“这十年是腾讯网的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十年,技术翻天覆地的改变、用户沟通方式的变迁,让越来越多的优质、专业的内容被淹没。而时代进化中,如何回归信息交互的最原始需求和价值,依然是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十年间,从最开始的信息批量式传播,到现在价值内容回归,腾讯网始终坚持新闻准则,用技术推进网媒变革创新。

为此促成更多优质内容产出,腾讯网还在本次媒体高峰论坛上发布了“年度记者奖励计划”,意从此开始持续为媒体人量身打造培训规划,以激励一贯坚持新闻价值、生产优质内容的媒体人继续深造。

变局之中更需指引,今天,互联网走向移动时代,互联网应用也从人与人交互关系,向“人 - 物 - 系统”三元素相交互发生质变。相信只要每一个媒体、媒体人抑或广泛的内容生产者恪守对优质内容的不懈追求,紧跟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未来的互联网媒体会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还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