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商务租车发展碰壁:监管趋严 Uber首当其冲

   时间:2014-12-26 09:36:54 来源:腾讯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商务租车发展碰壁:监管趋严 Uber首当其冲

近期火热的商务租车市场突遇监管寒流,先是多地政府对美国在线叫车应用Uber进行了处罚。12月25日,上海市交通委也宣布查扣多台滴滴专车,并给予罚款。

在线叫车应用Uber突然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边是获得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的战略投资,估值节节攀升至400亿美元,成为最受瞩目的科技创业公司;另一边则是在多国被监管挑战,扩展受阻。

从旧金山起家的Uber目前覆盖了50国的250个城市,其在美国本土Uber的合规性却受到质疑。在进入一年多的中国市场,Uber也正在受到来各地政府部门的挑战,和汽车租赁公司合作的模式也令其被扣上“黑车”的帽子,由于尚未出台有关商务租车的法律法规,能否被洗白还未可知。

此外,在中国不同城市的差异化定位让其缺少统一的运营策略,而和国内本土的同类应用易到用车、滴滴专车相比,Uber的车辆数量也未形成气候。

资本比拼:BAT齐聚商务租车

12月17日,Uber宣布接受百度的战略投资,双方达成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方面展开合作。至此,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依托Uber、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齐聚商务租车领域,竞争愈发激烈。

不过,百度的加入并不一定能让Uber加快本土化进程。这从之前百度与易到用车的合作中就可以看出。易到用车曾联合百度一起推出商务租车服务“百度专车”,以百度地图作为平台,易到用车则作为车辆租赁合作方。

一位易到用车的内部人士表示,为了让易到用车和百度地图完成对接,易到用车的工程师和本地化团队几乎是驻扎在百度,双方光对接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业内人士表示,这对技术服务系统依旧在国外的Uber而言,则是难上加难。

Uber在华撞上监管墙

作为外来巨头,Uber的问题更加复杂。

尽管Uber亚洲运营总监Allen Penn曾经表示Uber看起来扩张飞速,在进驻每一个城市时都经过周密的规划,他们也在试图用这种方法避免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然而事实却不那么尽如人意。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接二连三的问题在Uber的全球运营中暴露出来。先是法国内政部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禁用Uber私家车拼车服务Uber Pop,因为这个平台允许没有运营资质的司机在注册Uber司机账户后,为其他乘客提供收费较低的拼车服务;在印度,由于Uber司机涉嫌性侵,Uber司机背景的审查流程遭到质疑和指责;在波兰,Uber的合法性也频频被质疑。

12月24日,韩国检察官日前指控Uber违反了韩国国内的交通运输法。

台湾地区的交通部门本周一表示,Uber只持有提供信息服务的许可证,而没有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许可证,将在台湾对其禁用;在重庆,Uber则面临更加尴尬的一幕,有市民举报其发布“带车求职”、“带车招聘”等招聘信息,并组织前来应聘的私家车主现场配需,鼓励私家车主从事黑车经营活动,导致交通执法大队对培训点进行突击检查,并在现场的资料中发现有内容诱导私家车主如何应对执法人员检查和逃避法律责任。

模式之伤:尚存合法化空间

无论是Uber,还是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新推出的专车服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风险。此外,先期投入的一号专车、易到用车也被列入监管的名单中。

今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下发通知,严禁私家车用于汽车租赁企业经营,并且禁止汽车租赁公司配备代驾司机。而这两点都能在Uber身上看到端倪,被政府部门盯上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近期的密集行动,在上个月,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的执法人员分别查到两辆涉嫌非法运营的滴滴专车,并开出了首张“专车罚单”,据此,江苏省交通厅也正在研究汽车租赁的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无独有偶,一号专车也在上个月被开具一张非法运营的万元罚单,理由是该车辆无租赁备案、无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无论是北京交通委下发的“禁令”,还是南京和江苏开具的罚单 ,都只能归为行政处罚层面,而不是法律。因此,商务租车的合法化空间尚存。

对此,滴滴打车副总裁朱平豆对腾讯科技表示,商务租车和出租车实际上处于不一样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商务租车法规来约束,而是采用了约束出租车的法律规章去约束租车系统,这种情况有待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他还表示,滴滴专车在发展过程中,会秉承“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来去规范专车的发展,“作为公司会积极配合政府。”

车源大战:Uber难敌本土对手

除了面临“黑车”能否被洗白的问题,车源少也是困扰Uber中国本地化的原因之一。

从竞争对手方面看,易到用车应该算是Uber在国内遇到的最大敌手,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两家公司的车源数量。相关数据显示,易到用车平台上的司机数量已经超过5万人,仅仅在北京的车辆就已过万;而Uber只有几百辆,差距悬殊。据不完全统计,Uber另一个竞争对手滴滴专车在北京也有上千辆专车。

这些数字表明,尽管Uber清晰地定位于中国的高端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希望通过这种差异性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但覆盖量依然无法在短期内与它的竞争对手们抗衡。比如在北京,Uber只能覆盖国贸、三里屯等热点地区,在四环以外,用户则很难叫到Uber的服务。

另一方面是本地化的问题,Uber在中国不同城市的团队都会根据当地特点展开特对应的服务,这样的好处是服务更有针对性,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Uber在全国的运营策略没法完全统一。要知道,无论是易到用车、滴滴专车还是一号专车,它们在每个城市的业务拓展上都是采取统一政策、分区管理的模式。

接下来,Uber这家年轻的创业公司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扩张车源和加大市场推广。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其能够作为商务租车的代表之一,孵化出针对商务租车的法律法规,使这种运营模式合法化,引领这个市场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