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深度剖析小米的困局与突围路径

   时间:2014-12-30 09:31:48 来源:百度百家作者:张浩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小米公司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发展的顺风顺水,借助互联网销售渠道、低价高质优势迅速开拓国内市场,并先后开发出小米、红米、红迷note等产品,占据不同价位段,顺利晋升为国内智能手机领域的老大,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小米公司的估值节节攀升,如下表所示:

如今的小米估值已经达到400亿美金,在国内互联网公司排行榜中,仅次于BAT,但仔细分析小米的报表(入股美的公布的报表)之后会发现,小米虽然估值即将达到BAT的级别,但在利润方面却远低于BAT,这将严重遏制其估值的进一步成长,甚至是上市。

或许有人会说,小米提升利润最简单的方式是提升小米手机的利润,但面对华为荣耀、联想、酷派360、中兴、魅族、锤子、大可乐等一大堆小米模式追随者,一旦提升利润,势必意味着快速丢掉市场份额,显然这条路走不通。除了手机外,小米公司还有MIUI,智能电视,路由器等业务,而这些业务都不具备像百度的搜索、腾讯的游戏、阿里的电商那样成为公司营收主力军的潜力,因此,小米必须开辟新的利润率源泉。

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而言,开辟新的领域时,需要大量的金钱资源,而小米公司自身并没有优秀的现金牛业务,于是雷军想到了融资与贷款,这就是为何小米于2014年11月获得29家银行的10亿美金贷款,而在仅仅一个月之后的12月份,便拿到的10亿美金融资,再加上小米及其相关公司自有的约10亿美元现今,小米共计约30亿美金的现金。

当然,这30亿美金中的一部分(约10亿美金),用于巩固与发展现有的业务,比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开拓海外重点潜力市场,如印度、印尼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小米手机的销量和全球影响力;而在智能电视领域,小米投资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从而丰富与稳固小米电视的视频内容,从而在与乐视等对手的竞争中,不至于落于下风。除此之外,剩余的20亿美金,则用于投资购买小米的未来。

避开充分竞争的互联网领域

如果小米向互联网领域扩展,将很难寻找到一个类似腾讯、阿里、百度那样的核心市场,而且现在的互联网领域,每当一个新领域出现,现有互联网大大小小的巨头、风投资金都不会放过,团购、支付、打车等诸多领域的竞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其实,更可悲的是在中国,互联网从兴起到现在的约15年中,能够产生巨额利润率的领域,至今只有以下四个:搜索、电商、即是通信、游戏,而这些领域全部被BAT占据,正是这些巨额利润领域支撑起它们的千亿市值;一般规模的利润领域有:房地产、旅游、门户、安全、浏览器、视频直播、汽车、分类信息等,也纷纷被相应的搜房、携程、新浪、360、YY、汽车之家、58同城等竞争对手占据,支撑起它们数十亿不等的市值;更次一点的利润领域就不用说了,层出不穷的公司在砸钱竞争的狼烟彻地。

即便退一步说,如果互联网领域内突然产生了一个新的类似于搜索、电商、即时通信、游戏的新空间,能有他雷军的份吗?当然没有,腾讯的马化腾、阿里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等等互联网大小巨头、甚至是互联网创业者,都在虎视眈眈,大家会奋不顾身,砸钱砸资源拉投资,瞬间变成红海,最终资源投入最多者胜率最大,而小米现今的资源根本不能与BAT相比,曾经米聊的失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雷军他最了解其中的滋味。

因此,当小米再次选择新领域时,跳出互联网领域内是肯定的,转而选择与互联网关联紧密的相关领域,借助互联网信息架构的优势对其改造,从而达到攻城略地的目的,这也是小米曾经成功的关键所在。

小米面对未来,有两种解决方案:

(1)智能家居

我们来放大智能硬件领域,发现在智能硬件领域的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得知,面向个人用户的硬件家具生活产品,包括:PC、手机、电视、路由器、空调、洗衣机、冰箱、照明灯、门锁等等,这些硬件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PC、手机、路由器、电视,这四种硬件已经高度互联网化,另外一类为被称为大家电的领域,这种产品目前竞争的核心仍然是产品的性能与制造环节,互联网仅仅是对其控制环节进行轻微的改造,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格力、海尔、美的等家电巨头稳定竞争的格局,剩余的一类就是诸多的细分智能硬件产品,比如:灯、耳机、移动电源、平衡车、门锁、音响等等,这一类别细分领域众多,市场大小不一。

家具七大核心物件与对应的领军公司:

小米对于上述三类产品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布局策略:

第一类产品:PC、手机、电视、路由器,PC属于竞争格局已经成熟的产品,联想、惠普、戴尔、宏基等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已经常年稳定,小米在此领域没有机会,于是选择放弃,除去PC这种已经成熟的竞争产品,其余三个产品小米都亲自做;

第二类产品:空调、冰箱、洗衣机,这些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环节并不在互联网层面,小米很难在此领域取得成功,而且此领域的格力、海尔、美的的体量规模都与小米相仿,最终小米选择和它们一块发展,共同构建智能家居体系,也就是共建一套标准联盟,但是标准的维系需要强化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小米选择了入股的方式,最终谈妥的是美的,于是就有了小米12.66亿入股美的,而海尔早已有了U+平台,至于格力,其高层在这方面尚未思考清楚;

第三类产品:灯、耳机、移动电源、平衡车、门锁、音响等等,这一类别产品种类繁多,不同产品市场大小不一,而且各种产品有自己特有的产业链,再加上不同领域竞争格局不一样,有的是新生产品,发展时间不长,比如平衡车,而有的已经进入稳定竞争格局,比如音响,对于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小米最终选择针对细分品类,挑选目标潜力企业或团队进行入股,并给予小米相应的资源辅助其发展的策略,这也就是雷军最近宣传的要投资超过100家智能家居领域的公司。

30亿美金中的第二个10亿美金就是这样完成布局的,但这种布局也存在问题,即小米如何在智能家居领域盈利?一般来说投资有以下三种方式:

(1)投资股权收益,即随着所投资公司估值的上涨而获得的收益;

(2)营销资源售卖与销售额提成,这种模式类似于阿里巴巴对于天猫上边的卖家,但小米不是天猫那样的全开放销售平台,也不具备天猫那样的流量,显然这种模式很难成立;

(3)依靠这些智能硬件的副产品盈利,即依靠智能硬件所形成的大数据盈利,试想一下,如果小米体系的智能硬件数量足够多,用户群足够大,则其产生的数据完全不亚于腾讯体系的用户社交数据、阿里体系的用户购买数据、百度体系的用户搜索数据,而小米所具备的则是用户的日常家具生活数据,基于此或许能产生一种全新的、极具规模的利润营收体系;

雷军在仔细思考之后,最终确定采用第三种盈利模式,即依靠未来智能硬件生态所形成的大数据盈利,而大数据所依赖于云计算技术,为此,小米公司投资了金山云、世纪互联、迅雷,共同打造云端服务。

其实,深究之下,会发现小米这里的布局会产生两点疑问,第一:基于硬件生态的大数据是否是一个超额利润的领域,即基于智能硬件的大数据究竟能不能成为类似于搜索、即时通信、电商那样的超额利润平台?第二:小米是否在这一领域形成局部垄断的行业生态?

对于上述第一个疑问,我们暂且不去探究,对于上述第二各疑问,我们需要简单分析一下,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领域,情况如下:

苹果:苹果智能家居平台;

谷歌:谷歌智能家居平台。

腾讯:手机QQ智能硬件开放平台、微信健康数据平台;

百度:百度智能硬件开放平台;

小米:小米智能硬件标准体系与广大联盟成员;

海尔:海尔U+智能家居开放平台;

以下简单分析一下国内最具实力的小米、腾讯、百度三家布局:

小米:在国内智能硬件市场,小米的这种主动布局方式,即主动入股美的,主动入股众多智能硬件开发团队,努力搭建满足智能硬件的云端服务平台,显然要优于腾讯、百度这种被动等待智能硬件开发者找它们合作的方式,因此小米在此领域获胜的概率更大些。

腾讯:腾讯具备现今国内最全面的私人数据解决方案,包含:用户个人数据,行为数据、关系数据等等,而且已经推出基于智能硬件的数据平台,除此之外,腾讯的云计算体系完全强于金山+世纪互联+迅雷的云服务体系。

百度:在基于未来智能家居操作方式方面,百度最有实力,其旗下的深度学习研究院,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文字转换、知识图谱、事物组合图谱等在国内是最先进的,远远领先于腾讯、小米,如果腾讯、小米不解决自然语言解析的难题,恐怕每次修改路由器密码还得亲自登录、手动输入等等,而百度一句话即搞定,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巨大优势。

综合看来,小米此次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布局,最终能够达到通过大数据获取超额利润的意图,或许只有30%的概率能够成功。

至此为止,可以说小米的布局已经将华为、联想、中兴、酷派、魅族、锤子、vivo这些竞争对手远远的甩到了身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越来越不在一个层面竞争。

(2)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正是因为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布局有可能会失败,因此,小米势必会选择另一个领域作为突围方向,而雷军为此也准备了10亿美金。我们将智能硬件所属领域再次放大,看看整个硬件领域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显然,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已经趋于完整,如果现有的智能家居的战略不能支撑起小米的千亿美金市值,则小米只能在这张图表中选择其它品类进行全新的扩展,相比于高铁、飞机、火箭这种企业级、高技术、高度信息化的领域,小米最有可能选择的则是汽车领域,即传统汽车的电动化、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即类似于特斯拉那样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而数万亿美金的汽车市场,将轻松支撑小米千亿美金的市值。

电动汽车与智能家居硬件领域已经相距很远,相比于智能手机时代的屌丝用户,电动汽车所面向的客户群体、消费能力、推广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小米电动汽车的整个布局都要重新规划调整,包括“小米”这个品牌不再适合,小米电动汽车会注册全新的品牌,一切从零开始。

目前的雷军,正在忙于智能硬件细分领域的投资与战略布局,而对于电动汽车领域的布局,才刚刚开始,今年10月28日,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受雷军派遣,背上行李去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硅谷“闭关”就是一个例证,其实,他前往硅谷实则去解决雷军心中关于特斯拉的四个疑问,如下:

(1)供应链体系:特斯拉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那些是开放的,小米能迅速像特斯拉那样拿到相同或类似的资源,那些是封闭的,小米如何寻找替代资源,规避相关风险。

(2)产品开发体系:特斯拉的产品开发体系,小米能否将其借鉴过来,产品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小米能否将其复制过来,或者Double薪资挖来关键人员,类似于小米空气净化器那样直接从目标企业日本巴慕达中挖走核心技术人员;

(3)产品生产体系:特斯拉选择自行建厂自己生产,其这样做的优势有那些,不足又有那些,小米在这方面应该怎样处理;

(4)产品价格体系:特斯拉汽车产品的价格构成中,那些是固定成本(比如电池、零部件等硬性投入,不可降低),那些是虚构成本(产品开发成本、软件开发成本、测试成本等等),小米如何在尽可能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的降低电动汽车的售价。

雷军在研究透彻特斯拉之后,也将很快对电动汽车领域进行布局,而其真正的投资布局动作,也就是媒体的报道,预计大家在半年后将见到。

上述表格仅是简要的概述小米在电动汽车关键环节可选的实现思路,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1)富士康从2005年就开始研究汽车代工,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代工汽车的做准备与努力,而代工企业汽车也被视为富士康加倍发展的关键,2014年9月,富士康已经正式开始与特斯拉商讨代工其电动车的谈判,这也印证了富士康完全有能力代工电动汽车生产;(2)谷歌已经推出面向汽车的安卓操作系统,而且小米自身具备软件开发的经验与实力,完全有能力将其改为汽车版MIUI,这使得小米如今在智能汽车领域面临的困境极像四年前在智能手机时的情况。

在国内电动汽车领域,小米并非最早者,前有比亚迪、乐视,其中乐视的模式与小米相仿,下边是乐视与小米做电动汽车的路径:

乐视:乐视(互联网端)+汽车系统(投资)+北汽(生产+供应链端)。

小米:小米+MIUI汽车系统(修改安卓汽车系统)+富士康+供应链管理。

昔日的小米,跟乐视在智能电视领域干过架,最终打了一个近似平手。如今的小米,不得不在电动汽车领域,再跟乐视干一架,最终谁能取得中国电动汽车领域老大的地位,得看它们自己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