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让“互联网+”如空气般融入教育

   时间:2015-07-24 14:20:46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互联网+”风潮来势凶猛,在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同时,又为教育迈进更新的时代提供了契机,是把握时机,还是固步不前?如何变?怎么变?这种来自教育本身的思考和呼声,已经随着“互联网+”的触角传递到每个教育参与者的心中。

在此大背景下,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网龙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日前在福建长乐市网龙海西动漫城内盛大召开。近500名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及全国各省市教育局长在峰会上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主题,深入的探讨了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前景。

尊重师生个体再谈教育变革

在第四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的主题沙龙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总工程师、网龙网络公司首席技术官毛新生强调,在思考区域教育改革的时候,首先必须把学生和教师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来尊重。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具有创造性和丰富个性。尊重教师,让教师更多的变成一个辅助学生、引领学生的人,成为一名“教育设计师”。

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就需要将新的教育模式引入课堂。让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然而真正实现翻转课堂,需要完成一个前提,那就是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新课程掌握程度。此时,怎样让老师快速的、全面的了解学生呢?就需要借助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汇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强大威力了。

全数据较大数据更适用于教育

在互联网“无所不知”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能说、能感受、能思考、能辨别、能分类等功能,引导、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老师的工作负担自然而然就下降了。至关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也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学生。

那么,如何让互联网在教育里无所不知呢?这就需要全数据的支撑了。所谓全数据就是对于某个活动或者某个研究对象,充分掌握关于它各种各样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有着足够的细节,使得你有机会能够深度的了解你所研究的对象。当全数据对学生了解的越全面、越充分的时候,基于学生的分析就会越准确、越适用。

毛新生在解读全数据应用时表示,强调教育全数据,就要注意怎样结合教育领域的模型和规律,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利用,这才是利用全数据的本质和根本。他同时表示自己所带领的华渔团队,“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如何让老师更高效和高质完成教学,我们会系统地研究脑认知、心理学、行为学等各类相关学科,在教育的教和学里如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教育基础设施需全线布局

基于健康的全数据的基础上,如果想让教育的部分真正起作用,就需要构建一套服务于教育各个环节、各种角色对象的基础设施。作为网龙网络公司首席技术官,毛新生基于多年在互联网技术上的研究,认为做好教育领域基础设施,需要“站在不同的目标用户角度来思考,以便提供给他们最切实有用的服务和帮助。” 通过尽可能多的用户数据,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合作伙伴,对他们的行为记录和分析,从而发现哪一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网龙华渔教育目前已经集中力量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堂环节上构建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内容涉及课前、课中、课后多个环节,保证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全面且高质量,从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到Paas(Platform-as-a-Service)到Saas(Software-as-a-Service)各层面构建完备的教育云,帮助老师备课,让学生更好的预习,给予上课和复习等环节很好的支持。同时华渔通过101同学派作为学生端口,完成云+端+运营服务,以及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布局。这一布局,让教育基础设施真正运转,让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运作。

互联网应融入教育而非植入

当基础设施已经完备之后,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有人能够将这些设施运用起来,而不是空置一处。对此,毛新生的理解是:“让互联网技术如空气般融入教育中,让移动设备、互联网等技术元素出现在老师的教学中,同时这并不是硬性的植入,要让老师感觉不到它。”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一个定律,即多按一次按键少掉95%的用户。如何做到让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易用呢?就要“将移动设备和智能硬件的威力发挥出来”,毛新生表示:“我们设计的产品和每一款应用,是希望老师进到教室打开平板马上就可以上课。便捷的操作很重要,而不是繁琐的步骤。”

但是要做到这件事情,需要这个教室本身是可感知的,也就是平板等智能硬件“知道”这个教室是哪个教室,了解进来这个老师是谁,学生都是谁,现在上哪一节课。在此基础上,它能智能的将课件调动出来,帮助老师上课。运用智能硬件可以感知环境,感知做事情的场景和上下文的功能,让老师和学生在感受不到科技的情况下,运用技术极大程度的提升教学的效率,让互联网不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变化,变成教育教学的一种习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