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叫卖“隐私”的世界,我也是醉了

   时间:2015-07-27 11:40:38 来源:搜狐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日前,苹果公司对外宣布,公司赢得了一项“根据收入情况推送广告”的专利,该专利旨在“分析、评估用户购买广告商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继而,提供给用户与其收入情况相匹配的广告”。这服务听起来好像很优,但是……

苹果出尔反尔了!曾经那个抨击谷歌及Facebook通过出卖用户数据盈利的苹果;曾经在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PIC)上信誓旦旦,“许多世界上最重要、最成功的公司的商业模式构筑在出卖用户隐私上。他们贪婪地收集你的隐私然后卖钱。我们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苹果也绝不是这样的公司”的苹果;曾经让大家天真地相信了它是隐私卫道士的苹果,终于还是用行动告诉了所有的果粉,“其实,你就是我的产品”。

大数据时代,隐私何在?

昨天,库克用言语告诉果粉“你不是产品”;今年,苹果用行动告诉大家“你就是产品”,难免让人感觉心拔凉拔凉的。但是,自从有了互联网,有了智能手机,我们也是醉了。头上悬着几把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戳中自己。耳畔响起周华健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可暴风雨之下,我们的彩虹在哪里?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又能安放在哪里?

无时无刻不被暴露在大数据时代的天罗地网之下的我们,被手机、智能穿戴等设备的定位系统跟踪着;上网浏览、搜索的记录,甚至上医院看病、逛街Shopping的行为,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大数据系统的一部分。搜集归搜集,可这些被搜集的我们的数据信息,还不能落得个善终,这又算哪门子的事呢?

在过去的2014年,安全公司Gemalto的报告显示:发生了超过1500起数据泄漏事件,导致将近10亿数据被曝光。其中54%的数据泄漏事件涉及到用户隐私和金融方面的信息,相比较前年报告中23%呈现明显增长,从总体上而言数据泄漏事件相比较2013年增长了49%,泄漏的数据记录要比2013年同期多78%。

噩梦一般。2014年,在铁路春运售票第一天,早上宕机1小时,12306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爆发用户账号串号的问题,大量的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遭泄露。同样也在去年,支付宝数据信息泄露。超过20G的用户信息,被支付宝员工在后台下载并有偿出售给电商公司、数据公司。其中,一条价值较高的用户信息甚至可以被卖至数十元。

更有甚者。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前的一个月,网上出现了兜售130万考研用户信息的叫卖。毫无疑问,考研报名的数据库被“脱裤”了。据了解,所销售的数据不仅包括考研者姓名、性别,还有手机号码、座机号码、身份证号、家庭地址、邮编、学校、报考的专业等敏感信息。如此庞大的私人信息数据,卖家的打包价是1万5000元。而且,这个价格的卖家已经是二道贩子、三道贩子,甚至更多。

到底是谁滋生了这个倒卖的市场,谁又是这个交易的既得利益者呢?其实当下,针对此类信息贩卖产业,都已经有公司运营制的“幕后黑手”了。他们从互联网上购买个人或单位信息,然后转卖给他人获利;他们从各种渠道购买公民户籍、住房、车辆等个人信息,以此为依据向他人提供婚恋、追债、手机定位等服务项目,继而从中获利;当然还有通过购买信息来推销产品的。这从2015年考研学生接到的卖考题、卖答案、办培训班的来电中,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数据信息的杀伤力堪比核武器

我们在不断的隐私被侵犯中,慢慢地学着“习惯”。在这过程中,有政府情报机构基于政治目的,对我们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有互联网企业基于商业目的,对我们进入的数据搜集与处理……包括苹果公司所说的,我们通过数据向用户投放定向广告,这是个优点,因为可以提供给用户与其收入情况相匹配的广告。对此,我只能说“谢谢”了。

因为,你可以通过数据信息知道我的收入状况,也就意味着你可以知道更多状况;你可以把收入状况“分享”给广告客户,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分享”更多的内容给有需要的客户,最后只是你们之间商讨价码的问题。但是,就是这些你们认为可以赚钱而并没有那么严重的东西,或许就有可能给别人带来灾难性的伤害。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的莫妮卡?莱温斯基,也许这个案例并不是最恰当的,但就是这么个普普通通的前白宫实习生,当她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爱情丑闻被互联网公之于众时,瞬间变成了全世界公开羞辱的对象,被贴上了“淫妇”、“妓女”,“荡妇”,“婊子”,“贱人”等标签。庆幸,莱温斯基活下来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今年年初的TED大会上,莱温斯基在与大家分享《耻辱的代价》时,讲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2010年9月,泰勒?克莱门蒂,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大一新生。可爱、敏感、富有创意的克莱门蒂被室友偷拍到和另一个男人有亲密关系。当这个同性恋的视频在网络世界曝光后,嘲笑和网络欺凌的火种被迅速点燃。几天后,泰勒从乔治华盛顿大桥上纵身跳下。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一个悲剧而无谓的死亡。

或许有人会觉得克莱门蒂心理素质不过关,敢做还怕别人说嘛。这就好比说,比尔盖茨有亿万家产,他就不能介意自己的银行卡号和密码被泄密?理由只是“有钱还怕别人惦记”嘛。其实别说有钱,我就是没钱也不乐意别人“惦记”我的卡号密码。因为那里面可能就是我生命的全部财富支撑。如果信息被泄露了,如果卡上的数字瞬间“清零”了,大家应该都能想象这严重的后果。

互联网时代,隐私维权路漫漫

我们捍卫隐私,因为这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是,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无法“稳私”,尤其,面对科技发展下的冷暴力,人们不寒而栗。即便隐私维权路漫漫,但是,我们仍需努力。

今年5月份,国内首例网友告百度侵犯隐私案在历时两年之后,最终以网友败诉而落下帷幕。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该网友认为,百度公司通过记录她在网络搜索过程中的关键词,对自己在浏览网页时进行定向的广告投放,这一行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知情权和选择权。

法院一审判决认为,该网友的网络活动踪迹反映了个人的兴趣、需求等私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围;而且,百度公司的相关提示非常不显著,无法起到规范的说明和提醒作用,故判定其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但是,在上诉审判过程中,南京中院以“百度公司在《必读》中已经明确告知网络用户使用cookie技术的情况,向用户提供了退出机制,尊重了网络用户的选择权”、“网络活动轨迹及上网偏好一旦与网络用户身份相分离,便无法确定具体的信息归属主体,不再属于个人信息范畴”等为由,判定百度公司的个性化推荐行为不构成侵犯该网友的隐私权,撤销原审判决,驳回诸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

南京网友诉百度侵犯隐私案,虽然以败诉告终,但却迈出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的关注与维权的第一步。其实,这与苹果根据用户收入情况推送特定广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网友败诉了,而在美国,另一个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案子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据报道,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开出了一张数额为2500万美元的创纪录罚单,旨在惩罚AT&T泄露近28万名客户个人信息行为。就此事件,FCC主席汤姆·惠勒(Tom Wheeler)在声明中表示:“当一家运营商因放松数据安全监管、导致成千上万美国客户身份遭受盗窃和攻击时,FCC不会无动于衷——而且将来也不会。今天的行动表明,FCC将全权反对那些未能维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公司。”

在隐私维权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而事实上,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就像Stop the Cyborga这样的网络组织,虽然其行为是对“谷歌眼镜开发计划及其他同类科技趋势”的回应,但是也在相当程度上对科技发展下带来的个人隐私侵犯的冷暴力进行了控诉。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