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恐惧和贪婪推动中国O2O模式狂热发展

   时间:2015-08-10 09:34:13 来源:腾讯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8月10日,《金融时报》日前发表文章指出恐惧和贪婪催生出中国O2O模式的狂热,但投资者也对这一新模式长远发展的合理程度透露出担忧。

恐惧和贪婪推动中国O2O模式狂热发展

以下为文章概要:

有时候,仅仅借助互联网消费新热点往往是不够的。中国搜索引擎百度上月底就领略了这句话的真谛,该公司决定加大对所谓“线上到线下”商业模式,也就是020的投入,但收获的却是投资者的冷遇,其股价出现大跌。

在中国,O2O正在经历野蛮生长。不过,这一词被大量滥用已经到了毫无意义的境地。据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称,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O2O最有用的功能在于从网络上购买的东西可以在实体店进行取货和退货。另外一些人则用O2O来形容通过网络向独立供应商进行当地服务的购买,而其他地方将这一行为称为网络应需型经济。

在O2O支持人眼中,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使得这一模式尤其具有新引力。中国媒体也对这一模式不遗余力地鼓吹,他们称美甲师的收入能达到平均工资的好几倍,而导游这一职业突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

投资者的谨慎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一些传统的互联网消费模式正在走下坡路,而新兴互联网消费模式的崛起前景仍不十分明朗,更不用说哪种模式能成为业界标杆。

新兴创业方式中引入O2O、互联网+、按需经济以及全栈(full-stack)初创企业等初步形成的行话至少表明了定义的模糊性。这也为大量炒作留下了空间。

在被推广的种类繁多O2O服务中,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将网络用户界面与尚未被互联网侵染过多的服务或产品结合起来。硅谷风险投资企业Andreessen Horowitz称这些公司为“全栈初创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商业模式。

企业认为这类市场的出现可能有不同的形式,但他们一般有两个广义上相同的目标。

其一是大量吸收网络订单,使得在与实体零售商或服务提供商谈判时有额外的影响力。占据主导的数字平台能够聚集大量的用户,而这一趋势在移动应用的推动下开始加速,进而形成主要力量。

在中国,15个被使用最多的应用中有14个属于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或与他们有关联。这一数据通过微博得到,这款类似Twitter的应用与阿里巴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专业的应用因为具有足够多的领先水平可以将自己变成平台,打车应用鼻祖Uber和旅行房屋租赁社区Airbnb就是这类企业的突出代表。不过,另外一些应用则可能被吸引到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轨道中,因为后者具有足够的电商能力可以支持其运营。

这一点也就引出了O2O企业的第二个共性:他们希望提供端对端的服务,从收集订单、到安排服务,再到处理支付。拥有一个数字钱包将是形成这一条完整产业链条的关键部分,从而有可能为其创造更多的收益。

不过,这些企业头顶上悬着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保持网络运营的高利润率,而将单调的线下工作交给其他人来完成。在美国,按需服务企业为保持低成本所使用的独立合同工是否将被重新定义为雇员是一个较为棘手的法律问题,也就是说这种低成本经营模式面临着威胁。

然而,更大的一个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在长久发展中的合理程度。目前,大量资金投入赞助这些公司跑马圈地,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往往低于成本以换得用户。在牛市,大家纷纷愿意拿出大量资金参与其中,因为这时候用户的数量要比利润更为关键。

一旦完成圈地,手上拥有最大消费者的企业将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行业进入的壁垒以及用户转换成本将允许他们开始涨价。不过,这种分析始终只是理论上的。而那些未能跻身主导平台的企业未来所面临的前景将更加不确定。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百度投资者近期的不安,不过百度几乎没有其他别的选择。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市场增长开始放缓,而该公司现有的盈利模式,例如搜索广告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而受到威胁。

因此可以说,中国新一波互联网热潮掀起的背后既有恐惧也有贪婪的因素。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