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开启camera 3.0 光场相机Lytro Illum改变了我的拍摄思维

   时间:2015-09-17 12:28:08 来源:互联网作者:Anja_photos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11年10月,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光场相机“Lytro”问世,其“先拍照后对焦”的技术在摄影界甚至是整个科技届引起了轰动,然而最终因其不佳成像质量与用户体验被淹没在一系列的吐槽中,销声匿迹。时隔2年之多,Lytro公司推出了新一代Illum光场相机。与第一代产品相比,Illum可谓是改头换面。如果说第一款产品是对于光场摄影的一次试水,那么,Lytro Illum则具有开启camera 3.0新时代之意。

对于光场相机的概念,大部分用户都还对其停留在“先拍照后对焦”的初级认知阶段。但对于这样一款改变人们拍摄方式的产品,相信大家对其工作原理与照片呈现方式充满了好奇,它如何实现先拍照后对焦,拍摄的照片又是什么样的,与我们常用的单反相机又有什么不同?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揭开Lytro Illum(产品链接:http://item.jd.com/1795097.html)神秘的面纱。

第一代光场相机Lytro(前方是镜头,后方是屏幕)

第二代光场相机Lytro Illum

第二代光场相机Illum一改上一代“玩具盒子”的外形,类似单反的外形更容易令人接受,整体操控性能也大有提升。接下来,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使用Illum拍摄的照片是如何呈现的。

如此类的可编辑动态图片均是由Lytro Illum拍摄,并经过名为“Lytro Desktop App”的官方软件(下载链接:http://www.lytro.com/downloads)进行处理后上传分享至Lytro 官网图集进行展示。如果我们想在自己的网站与博客上面分享,可以添加Lytro官网该图片界面下的嵌入代码。至于如何观看这幅照片,首先需要过硬的网速,待该图片加载完成后,我们点击画面就可以实现重新对焦,双击或滚动鼠标滚轮可以缩放照片、按住鼠标不放可以改变小范围视角。

以上则是Lytro Illum的外形与拍摄照片的主要呈现方式,各位看到这里是否觉得非常有趣。拍摄者记录不只是一个生硬的二维画面,更是一个信息颇为丰富的三维“场”,而观者也可以对拍摄者的照片进行焦点的选择与编辑。它不似视频般复杂,却好像让照片有了生命力一般,生动、鲜活。

何谓“光场相机”

Lytro Illum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的单反相机,归功于其感光元器件前方的微透镜阵列。它不仅具备(普通相机)记录光线亮度以及完成颜色转换的功能,还可以分析并记录下光线的方向信息,从而通过一定的算法,推算出光线到达焦平面前、中、后的一个纵深三维“场”内的丰富信息。因此可以实现“先拍照后对焦”的效果。

Lytro Illum套装组合

了解了光场相机的成像原理之后,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看看Lytro Illum的外观部分。首先它的外包装设计,就与普通的单反相机的包装有所不同。打开包装盒后,依次是Lytro Illum机身、充电器、可充电锂离子电池、遮光罩、背带、背带连接件、擦镜布、ND8减光镜以及快速入门指南。

产品规格:

 

Lytro Illum正面

在外观设计方面,Lytro Illum的外形与当下的单反相机有些类似。它整体采用镁合金一体式机身,连接不可更换的变焦镜头。机身的手柄处采用平滑的蒙皮进行包裹,增加了握持的稳定性与舒适度。

Lytro Illum背面

传统的相机屏幕几乎都采用与传感器保持平行的设计,而Lytro Illum的屏幕则大胆的的采用倾斜的造型设计,更显时尚。当然,如果你不习惯倾斜的平面拍摄(尤其是竖拍时),翻转屏下方有个翘起的设计,可以让屏幕恢复“垂直”。

屏幕恢复“垂直”状态


Lytro Illum侧面

Lytro Illum搭配的镜头是由13片镜片组成,等焦距为30 - 250mm,恒定光圈f/2.0。镜头的对焦环与变焦环处均采用橡胶材质的密集条纹覆盖,配合手柄处的平滑蒙皮,提升了整体的操控手感。 并且它还可以实现最近距离0mm到无限远的对焦拍摄。

Lytro Illum顶部与底部

Lytro Illum机身顶部搭载闪灯热靴,机身顶部右端设有几个简单的按键。机身的底部,镜头与手接触的部位采用特殊处理,有助于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性。

Lytro Illum翻转屏

Lytro Illum采用简洁灰色的倾斜式机身设计,搭配镜头处蓝色装饰条纹,整体设计感十足。它的背面采用了一块4英寸的大型触摸显示屏可以实现-10°至90°翻转,为低角度拍摄提供了便利。整个机身的重量仅为1029g,随身携带并没有明显的负重感,只是在便携性方面并不占优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