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政策风口来临,消费金融四大阵营谁将脱颖而出?

   时间:2016-05-09 11:18:26 来源:野马财经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此次《意见》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战略方针一脉相承,是对政策措施的首次明确和细化,毫无疑问,消费金融再次站上了政策的风口。

此外,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万亿。庞大的潜在市场,再加上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银行、垂直平台、互金、金融科技等各类企业纷纷涉足,试图分一杯羹。

消费金融市场四大阵营

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消费金融,吸引了大批金融企业的目光,他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杀入这片广阔的蓝海,初步形成四大阵营。

阵营A: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

四大阵营中,最不容忽视的无疑是银行,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他们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资金成本较低,征信数据较完备;另一方面,深厚的资金与技术储备,使得银行系阵营可以迅速开发新产品,或者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涉足消费金融。例如中国银行投资设立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重庆银行参股的马上消费金融。

当然,此类消费金融公司或者产品往往也沿袭了银行的风控模式,将偿债能力作为筛选用户的核心,例如中银消费的现金贷业务,即需要用户提供工作和收入证明,其本质并没有跳脱出信用卡的范畴。

而据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介绍,“中国目前体验过消费信贷服务的人群仅占人口结构20%左右,还有80%的人口从未体会到”,很显然,剩下的80%,需要银行之外的机构去提供服务。

阵营B:互联网金融平台

有着“去中介化”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确可以为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金融行业提供便利,只不过,作为一个纯粹的第三方信息平台,受制于运营模式以及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互金平台的资金成本可能偏高,且用户体验、风险控制方面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阵营C:垂直平台

垂直平台,指的是那些围绕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产业链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例如依托海尔集团设立的“海融易”。无疑,这些平台对各自垂直领域都较为熟悉,无论是用户服务、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专业性,是消费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阵营D:金融科技平台

以京东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平台,与银行相比,可以通过更多种类的有效数据进行用户信用画像,以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与互金平台相比,拥有更加完备的生态,从产品服务到消费场景,从资金来源到风险控制,都有着更加灵活的操作空间;至于与垂直平台相比,则更加开放、共享、高效。

消费市场的“圈地”时代

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消费金融的热情,一方面在于看到了消费金融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则在于对公业务利润的下滑。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转型压力不断加剧,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等传统支柱性行业产能过剩状况日趋严重,由此导致存量信贷不良率增多、增量信贷减少两个问题,再加上受制于政策限制,对公业务调整空间有限(例如某一地区化工行业由于经营不善,被划入限制贷款分类后,即便某一化工企业经营状况十分良好,也无法与其展开业务合作),银行为缓解经营压力,改善盈利结构,开始提升个人贷款比重,重视消费信贷以及和消费相关的金融服务。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开始重视消费金融的银行,依旧停留在以“偿债能力”为风控逻辑核心的信用卡式贷款上,这使得其不仅无法覆盖到更多的潜在用户,而且与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消费金融模式有所脱节,用户黏性开始下降。

近年来,在普惠金融、共享经济理念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以“白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新模式正在形成,许凌将之总结为“风控驱动”、“场景驱动”八个字。

其中,“风控驱动”既有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优势的借鉴,更包含了大数据画像、受托支付等新型风控方式。

至于“场景驱动”,则是将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深度结合起来。一方面,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打通,使得用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消费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可以更好地引入“信用金额用途锁定”等机制,反过来促进风控系数的提升。

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全新的消费金融模式既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又能够弥补银行静态式风控的不足,减少资金被挪用他用等风险;同时,还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普惠金融落地,无疑对前者形成了巨大冲击。

消费金融风控新逻辑

消费金融新模式的出现,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那么,银行为何难以跟上新的步调呢?

一方面,运营体系需要更新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石性行业,银行一直秉承着稳健、安全、低风险的经营理念,目标用户定位在中高净值人群,经营方式也更偏向于低收益但同时低成本、低风险的模式,如果想要真正进军“普惠金融”,则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培训等一系列经营体系都需要更新,且与原有方式存在一定冲突。

另一方面,风控逻辑需要重建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银行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风控方式,对金融稍有了解的朋友都应该明白,对风控而言,倘若想要改变贷前审核这一个环节,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贷中管理,贷后追踪等整套体系都需要重塑,很显然,银行不可能推翻既有系统,而另建一套体系所需花费的成本同样惊人。

上一部分提到,与银行传统风控模型相比,大数据画像是消费金融新的重要理念。

无论是垂直平台、互金公司还是金融科技企业,他们对服务对象的筛选依据都是基于大数据的画像,这里的大数据包括用户的旅行、住宿、购物等各类消费行为,虽然与偿债能力相比,这些属于“弱信息”,但当多种“弱信息”相互叠加后,同样可以对目标的信用状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一个必须跨过的门槛——信息共享。

正如前文所述,只有更多的弱有效信息叠加印证,才能更好地判断用户征信情况,但这些信息往往掌握在不同的企业手中,在这个“信息即价值”的时代,如何让甚至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共享信息,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就像《三体》中提出的“猜疑链”,从一个恶性循环跳脱出来并形成良性循环,亟需“吃螃蟹的人”出现。

共享经济 消费金融

共享经济与消费金融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共享上,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进行用户画像;另一方面,更体现在技术的融合上。

首先,是新兴消费金融平台之间,他们的风控逻辑是大数据画像,但每家平台之间的画像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一些极度细分、或者刚刚兴起的小公司,并没有资金、技术能力去建立一套抓取、整理、加工用户信息的完备模型,或者说即使每家公司都可以做到,但太多重复的建设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新兴平台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一来,两者的风控逻辑虽然不同,但“偿债能力”与“消费习惯”却也恰好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二来,双方在资金、流量以及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亦可以相互补充,获得共赢。

而“白条”和银行推出联名信用卡就是合作共赢的很好典范。

首先,银行在审核信用卡资格时参考“白条”对用户的信用评估数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贷前筛选机制;其次,通过积分资产管理产品“钢镚”,可以将积分兑换成钢镚,直接抵扣合作商户消费现金,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和商户的衔接,当然,除了这些,小白卡也考虑到适用场景的拓展,前不久和光大银行联手推出的Visa版小白卡就是一款全币种信用卡,主打境外旅游,并且还有“购机票送百万意外险”、“境外消费返8%现金”等更多福利。

“未来我们也可以和银行合作,共同提供资金来支持‘金条’业务,最终给那些需要现金贷款的用户服务。”许凌说,“对于京东金融而言,我们是连接整个行业,连接所有合作伙伴,要一加一大于二,继续开放融合。我们愿意把自身的服务能力、产品能力和风控能力输出给市场,带动消费金融行业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总体而言,与许多行业一样,“开放共享”同样是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资源运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不仅使得用户受惠,同时也降低了每个企业自身的运营成本。

至于需要解决的“猜疑链”问题,我们同样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不少公司试着去伸出行业合作的橄榄枝,例如走出京东的“白条”,不仅与别人共享自己的服务、技术能力,而且主动将自身从一个产品转变为开放性平台,接纳任何想进军消费金融的伙伴。

用京东金融已经成熟的内部生态体系去促进行业生态的发展完善,这一做法无疑符合消费金融发展的大趋势,更为打破企业之间的藩篱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可以预见的是,在更多此类企业的带动下,已经站在风口的消费金融,才能够真正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