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俞永福讲移动互联网那些事儿:当初联想未投资UC我才自己做

   时间:2016-05-18 11:07:19 来源:新浪财经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互联网是中国少有的,基本和世界同时起步、今天已经和美国并肩走在最前沿的行业,“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半场打出了BAT,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下半场,BAT依然通过生态圈四处围猎,风头不减。

听俞永福讲移动互联网那些事儿听俞永福讲移动互联网那些事儿

互联网是中国少有的,基本和世界同时起步、今天已经和美国并肩走在最前沿的行业,“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上半场打出了BAT,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下半场,BAT依然通过生态圈四处围猎,风头不减。

去年初有过一阵BAT之后是ATM的说法,区别在于,M是蚂蚁金服还是小米还是美团?去年底的乌镇互联网大会,TMD又不胫而走,说的是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因为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基本都是80后(张一鸣1983,王兴1979,程维1983),和BAT那一波(李彦宏1968,马云1964,马化腾1971)算是两代人。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排名前十的APP应用,除了搜狗、360安全卫士,别的都在BAT旗下。但BAT旗下又分两种,一种是内生的,为主;一种是外购的,很少,比如UC浏览器。

生于1976年的俞永福的名字,长时间和UC连在一起。2006年,他告别联想投资副总裁的金领位置,加入2004年成立的创业公司UC,成为董事长和CEO,领导UC成为国内第一大手机浏览器,并在多个国家拿下市场份额第一。

2014年阿里巴巴整体并购UC,“现金+股票”,按阿里上市价格,UC估值超过40亿美金,是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并购整合。阿里巴巴在UC基础上组建了移动事业群,包括神马搜索、UC浏览器、PP助手、高德地图、九游游戏平台、阿里文学等等。

今天的俞永福是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和阿里妈妈总裁,执掌阿里旗下移动互联网基础服务和大数据营销两大板块。阿里妈妈没有淘宝、支付宝的名气,却贡献着阿里集团一半以上的收入,是中国最大的线上营销平台。

UC浏览器全球月活用户超过4亿,以此为基础,如何在信息流领域打造出新媒体平台?在基于社交关系的微信朋友圈和基于数据的今日头条的先发优势下,UC如何能杀出自己的路?4月28日,UC在北京召开战略发布会,宣布UC浏览器将全面升级,利用阿里大数据优势,打造千人千面的新媒体平台,同时推出“赋能媒体”计划,推动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变,让媒体像天猫品牌商家一样拥有自己的“内容店铺”。

在北京望京,我采访了俞永福。他的口头禅是,永福永福,永远幸福。

看到移动趋势,就下创业决心

秦朔:PC互联网的历史我比较清楚,这两年BAT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也看得到,但这中间其实有一个过程,就是你们这些原来非BAT阵营的人最早耕耘移动互联网,这段历史能不能讲讲?

永福: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先在深圳打拼了3年,2001年到2006年在联想做风险投资,工作的界面就是大量跟创业者、企业家沟通,他们的感受浓缩了多年的经验,我也如同喝了几百瓶“创业浓缩液”。风险投资在中国是2000年才进入的,联想一开始是用实业的方式做风投,到了2004年才逐渐理解用资本方法做风投。但实业方式也有好处,就是可以设身处地去想,我们如果是创业者,在不同的假设场景里应该怎么干业务?2006年底,我干脆投身UC创业了,那个时候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能活到今天的很少。

秦朔:我听说你是说服联想投资给UC100万美元未能成功,自己跳进UC的?

永福:是,我最早是帮助UC优视的两位创始人梁捷和何小鹏争取投资,但在投资决策会上少了一票。我告诉他们时,他们说,永福,你愿不愿意加入我们一起干?这是两个特别独特的创始人,都是副总经理,让我当一把手,他们做副手。我看过500多家创业公司,可能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没有第二例,因为创业者内心还是有自己控制或者当leader的欲望。从2001年到现在16年了,没有看到第二个公司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智慧和大胸怀的问题。

秦朔:那时候创业,已经能看到移动互联网的趋势,还是看不到?

永福:2004年底、2005年的时候我已经有几个判断。第一,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整个信息产业保持着差不多十年一次的“产业断代”机会。比如硬件的十年,全球王者是IBM;之后第二个十年关键词是software,王者是微软,带来了个人计算机时代,中国第一次抓住了这十年,联想就是这样兴起的。然后到了2000年,开始经历第三个十年,关键词是Internet,美国成就了Google等等,中国成就了BAT。

2004年,我所在的那个投资组是投互联网的,我们经常思考下一个Win word,因为风险投资你在前面做,产业起来后才有收获。第四个十年是什么?我当时的总结是无线,那时候还不叫mobile,叫无线。但当时觉得手机上网挑战很大,手机的屏幕比PC小那么多,上网体验怎么能被满足呢?但其实你想想,任何一个产业最大的变化来自年轻一代。2004年的时候,我问大家,都说腾讯是一个好企业,但联想投资的决策团队没有几个用QQ的,因为绝大部分都不是腾讯的用户,岁数都到那儿了。

秦朔:他们用MSN。

永福:我说第四个十年不能在岸上了,看着水里游的人很热闹,也觉得痒痒,总想跳进去自己游。但跳进去能游得起来,还是被淹死,实际上很多人是有疑惑的。随着时间越长,真有胆量跳下来的人越少。为什么?因为脚上穿的逐渐成了皮鞋,最后变成金鞋,转移成本太高了。当时从投资到实业的成功案例就俩人,一个是沈南鹏,一个是阿里的蔡崇信。对我来说,岸上看过了,还是想到水里体会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第四个十年如果不抓住的话,很遗憾。

2004年底我还有一个心得,因为在联想是有家国情怀的,想创业时快30岁了,想下一个五年、十年干什么?我觉得中国的未来不缺投资人,不缺钱,到底缺什么?我觉得缺企业家和创业者。

实业兴邦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13亿人口,人很多,可以对这个、对那个有这样那样的观点、牢骚,但有时想想,如果今天让你坐他的位置,你不见得干得好,因为实际操作起来会发现问题很复杂。我就想如果不趁着自己年轻去试一把,永远会纠结,再纠结五年、十年,最后还在纠结,你老了还在纠结,要不要去创业?年轻人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就是年龄。你下去五年之后淹死了,那你明白咱只能是岸上的动物,水里没戏,是旱鸭子那就OK了。所以2006年,非常偶然的机会,能创业,带领UC“二次创业”,我就毫不犹豫跳下去了。

移动互联网是什么演化的?

秦朔:2006年的UC是今天有代表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从那时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是怎么演化的?

永福:当时我已经看到,移动互联网一定是中国的机会和亚洲的机会,跟PC互联网有很大不同。其实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源地是日本,日本大概从2001年兴起,日本的I-MODE那时相当于中国的移动梦网。

中国的时间节点是2004年,随着运营商的数据网络开始出现移动业务。那时主要的形式还是移动门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早年的SP(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比如空中网。这一类今天来看成功的基本没有;第二类不做SP,直接基于移动进行网站新创,比较典型的,从门户角度是3G门户网,从工具角度是UC。后边还有手机QQ,是PC上的延伸。大概是这三类。

下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是2008年初,2007年底出现iPhone,美国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iPhone以前,你会发现全球移动互联网从手机、操作系统、软件、网站跟美国基本没关系。那时候的手机都是诺基亚、三星等,操作系统是JAVA、Symbian(塞班),非美国的。美国出现iPhone有几个影响,硬件回到了美国,引导操作系统回到了美国,然后是应用领域,美国成为重要的player。从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美国一旦进入,影响力是很大的。

这个关键时间点让产业端的人“死”了一大批。为什么?因为发生了技术变迁。相当多基于软件的创业者没有从JAVA、Symbian迁移到Android和IOS,没有感知到技术的升级。UC是比较幸运的。

秦朔:Android是2008年。

永福:Android是2008年,iPhone是2007年11月,大概差几个月的时间。

下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有三年,每年翻番,滚雪球式增长。

秦朔:小米和美团都是2010年成立的,小米手机发布是2011年。

永福:在这个时间点出现的关键词,还是“两类企业”。一类是传统互联网企业,这时的关键词叫Mobile First,移动优先,就看谁坚决。第二类,是大规模的、单独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人,口号是mobile only,根本就不管PC了,一切都是从移动来看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始终是两类企业,PC的迁移者,独立的创业者。这是2011年。

然后在2010年到2013年,还有一个趋势发生了,就是国际化。中国软件服务在PC时代的国际化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但到2013年的时候UC的国际化已经小成了,开始有批量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国际化,今天是一个加速国际化的阶段。这是新节点。

另外,2013年往后,产业背景是货币化的模式趋于成熟,就是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移动搜索,货币化在加速,或者说模式确认、收入规模在快速增长。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大概脉络。

回顾整个历史,死得最多的企业,一批是2009年Android起来的时候,一批是在2012年到2013年,没有扛住PC大佬们进入市场,原来是小规模竞争,2012年、2013年PC领域的BAT大规模进入移动市场,很多公司的业务受到巨大冲击。

两大领导与两种国际化战略

秦朔:说完历史,现在你来看移动互联网,有些什么大的判断?

永福:我觉得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一个很大的区别,PC互联网是美国创建并领导的产业,全球都是美国模式,中国在PC互联网国际化上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没有办法建立另一个模式。但是移动互联网不一样,移动互联网明显是亚洲创造并领导,我觉得未来是中美共同领导移动互联网,是“双中心”的产业。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其实是领先的引导者,有大量产品和服务是先在中国出现,再传播到美国,从中国传播到亚洲。在PC时代,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定期要去美国开会、参观、学习,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人也得来中国参观、学习,这是非常大的区别。

PC互联网,因为美国主导,所以全球基本上是标准化的,1024×768分辨率,windows操作系统,鼠标、键盘,HTTP,HTML,全部是标准化的。PC互联网应该讲是一个标准化的互联网结构。

但是移动互联网显然不是标准结构,出现了几大区域板块的格局。我把它分为四个区,美国区或者叫欧美区,中国区,日韩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区。原因很简单,整个产业链在四个区域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举终端销售的例子,美国80%是运营商卖手机,运营商对终端的控制力巨大无比。中国是倒二八,80%的用户买SIM卡和买终端是分开的。日本到今天为止依然是最封闭的一个市场,百分之百运营商控制,你不能在那儿单独买号码,必须手机和硬件捆绑,硬件不是插SIM,是直接写死的。发展中国家区实际上更像中国,也是自由市场在卖终端,但时间上比中国晚个三四年。长期来讲,这些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不会像PC时代那样统一,比如运营商绝不甘于只做网络的提供者;比如PC硬件厂商其实没有参与到互联网的竞争和分润里,如果所有的PC厂商说,对不起,所有的搜索我都要分钱,你想这对搜索引擎会是什么样的冲击!所以移动互联网年代,所有环节的player都不甘于不参与互联网,而历史上又没有像PC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大一统,所以说未来也不可能是全球的大一统模式。

对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因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两大领导之一,而且移动互联网有区域市场,所以能让你分阶段成长。你可以从一个中国企业,首先第一步变成一个国际企业,最后变成一个全球领导企业,一步步有缓冲区,能让你长大。如果你迅速进入标准化市场,直接跟美国人竞争,胜算就很小。

秦朔:从应用的角度,比如电商、搜索,未来全球是什么格局?

永福:终局一定是中美共治,美国市场一定是美国主导的,中国市场一定是中国主导的,决胜是在非中美市场。

秦朔:我前段时间去印度看了中国企业在那边做手机,他们比较接近的看法是,最后的手机就剩苹果和中国的手机。

永福:这个我感受是特别深的。为什么UC能在印度、印尼、俄罗斯这些市场打下江山?我说实际上美国的产品是为美国用户设计的,它天然的优势就是用英语,针对美国用户就针对了其他英语国家的用户,天生就是国际化。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美国公司不会为一个区域的用户进行产品改造,只会做翻译。而我们打国际市场的时候,战略是不同的,我们为重点区域市场的用户做产品改造。但最后决胜的时候,差别其实就在用户体验上。

举个例子,MSN当初不允许多个账户登录,中国团队反馈给美国的产品经理要多账户,美国的产品经理认为你疯了吗?为什么需要多个身份?MSN(中国)跟美国解释,说中国用户喜欢要“马甲”,要多帐号。MSN被腾讯灭了也没改。当时中国出来一个外挂产品,给你做外挂登录,其实是MSN(中国)乐见的,因为美国不会给你的,而QQ很早就允许多帐号登录。这是纯技术难度吗?不是。但你不可能影响到美国,因为站在美国的产品经理立场上也是对的。

所以说,美国的公司国际化战略叫Going Global,走向全世界。UC当时给自己的国际化策略改了一个字母,叫Going Glocal,不是Going Global。Going Glocal,就是你要把重点的区域市场变成像本土市场一样,愿意为它做改变,你一定能在这种市场上取得成功。

秦朔:你现在管阿里的移动产品线,哪些将来是可以做成世界级的,哪些是国内的?

永福:从BAT的角度来讲,电商肯定是最国际化的。因为贸易从生下来的那一天就是全球贸易。有区域壁垒,但贸易本身被隔绝掉是不太可能的,所以阿里电商是BAT里国际化机会最大的;通用业务,技术工具类产品,国际化的机会大于内容性产品;内容部分,游戏更容易国际化。这是我能看到的机遇,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勇气,不是能力。2011年我在印度的机场,两个中国人过来找我帮忙办check in,是福建人,在全球倒腾石头,check in都办不了,英语很烂。但是他们已经在全球跑了有十年了,我感触特深,这些敢走出去的人是靠勇气出去的,made in China已经很多年了。反过来,在IT领域,因为我们大家比较有知识,所以畏惧,很多时候不敢国际化。其实,你有勇气在中国这样的红海市场成功,你有勇气跟BAT竞争,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技术角度领先国外三四年,你还比他们勤奋,为什么不能在国际化方面取得成功?!

“万能的UC”和“懂你的UC”

秦朔:腾讯、微信、头条,在资讯端都很强大了,UC现在要进入这个市场,是怎么考虑的?

永福:UC浏览器有强大的流量,从最早解决人们上网速度和省流量的问题,到聚合了搜索、小说、游戏等服务,我认为未来五年的一个趋势是,从“人找信息”到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找人”。其实UC头条上线已经9个月了,现在一天下发的PV量已经达到60亿。

在信息服务这块,我受启发最大的互联网产品其实是手机淘宝。传统PC上的淘宝网,本质是电商门户,但手机屏幕空间小,还用中心化的流量分布方式,消费者信息过载,商户也有流量天花板。2012年,手机淘宝启动了“千人千面”项目,利用用户属性和历史访问记录进行算法推荐,实现了与淘宝PC端完全不同的个性化体验,成功帮助淘宝实现了从PC到移动的跨越。在供给侧,是“万能的淘宝”,在消费侧,是“千人千面”。

信息服务与电商变革逻辑是一样的,UC要像做淘宝、天猫一样做新媒体平台,在供给侧主打“万能的UC”,不断提升内容的丰富度和高质量,同时在消费侧发力“懂你的UC”,用阿里大数据优势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让每个人拥有不一样的体验,最终实现信息服务“既多又准”的口碑。

秦朔:对自媒体创业者来说,UC提出从内容提供商升级到内容服务商,这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永福:两个定位是完全不一样。就像阿里电商,商家拥有自己的“私产”,就是店铺,而亚马逊模式是线上沃尔玛,本质是supermarket的货架。传统门户时代,内容提供商经营N年,都没有自己的“内容店铺”,没有私产。UC就是要让内容创造者拥有自己的“内容店铺”,把自己的店铺作为自己长期经营的阵地,这样内容提供商的经营价值不是一次性的流量售卖,可以利用内容店铺沉淀自己的品牌价值,可以储能。我们鼓励你直接服务于用户,店铺就是你的产业。

秦朔:内容创业者在UC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店铺,UC能在变现方面给予什么支持呢?

永福:你有“私产”,将来我们还提供多媒体环境,让你的私产传播效果最大化,同时,我们带给你三种商业化模式,就是广告、增值服务和电商。这三种方式,阿里UC都有自己的优势,广告上有阿里妈妈,增值服务比如前向收费有支付宝体系支持,电商是阿里的大本营。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内页广告和运营补贴,我们还提供付费墙、众筹、打赏等,支持外链,无缝对接电商及支付系统。在流量上,UC将利用阿里大数据,通过精准算法结合人工运营进行智能推荐,把高契合度、高匹配度的用户推荐给自媒体人,提高效率,帮助积累用户。未来还会加紧建设数据参谋、社群运营等工具性的平台,让自媒体更高效、便捷地经营“内容店铺”,并推动用户参与媒体的内容创造。

秦朔:UC发展自媒体,跟微信、网易、腾讯、头条有很大区别吗?

永福:会有区别,这跟你的大产品形式有关。微信作为平台是不愿意形成中心化流量的,这可以理解,我要是他也得这么干,因为微信是熟人社交用户,它对于非熟人之间的传播其实不鼓励的。从这点看,UC和今日头条是接近的,就是我们鼓励进行自然的传播。跟今日头条来比,UC的优势,第一个是底座也就是用户基础大,第二是数据的精准性,第三是商业化能力。中国在大数据方面我认为只有两大公司,阿里和腾讯。因为这跟你的业务宽度有关。现在今日头条最好的是它的算法,它属于先发,走得比别人快。但往后走这种优势也会平均化。

秦朔:那挺有意思的,自媒体创业的平台,江山还有变数。

永福:对。除了腾讯还有门户以外,UC和今日头条都不会有同业竞争,是鼓励平台上的人去创造内容。只要市场公平,一定会有人赢,对吧?不可能100个人出现,100个人都赢,但UC有更强的变现系统,我会保证更多人能赢,比如15个大赢,20个小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