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软在LinkedIn身上画了一个漂亮大饼

   时间:2016-06-15 08:47:07 来源:网易科技作者:卢鑫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易评:微软在LinkedIn身上画了一个漂亮大饼

在现任CEO纳德拉的带领下,微软出手还真是果断、大方:前任CEO鲍尔默花了72亿美元买来的诺基亚,玩不到两年就被全部清算—在去年7月匆匆宣布76亿美元减记后,公司最终在这笔交易上认亏、赔钱、赶人(裁员)……时过不到一年,微软又毫不畏惧地展开了大手笔投资——以262亿美元、高达50%的溢价拿下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究竟是钱太多,无处可花?还是微软在LinkedIn身上找到了真爱?面对这些问题,小编将通过这期特别版的《易评》与网友们共同做一次剖析和释疑。

262亿对微软而言贵不贵?

“贵”这个字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微软花不花的起这个钱?一是LinkedIn值不值这个价?

对于前面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微软最后一次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3月31日,微软手持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证券共计为1050亿美元——这基本意味着,微软是花得起这个钱的,所以也才会有“该交易全部用现金完成”的豪言壮语,尽管公司随后还是在电话会议中作出进一步解释:“部分的现金将需要通过举债来获得”。其实,“举债”在今天的硅谷巨头里也并非什么有失颜面的事,有钱没钱的公司都想借债,谁让美联储把利息压得那么低呢?

至于后一个问题,LinkedIn去年和前年都是运营亏损的,去年还比前年亏损扩大了。在过去的四个季度里,LinkedIn就没有一次接近过盈利——所以,到底值不值得微软提出高于市场50%的价格?小编先不回答,我们通过微软电话会议中的说明,来看看LinkedIn未来究竟能为前者带来哪些憧憬,然后再回头看“价值”的问题。

微软给LinkedIn画的超级大饼

1. 要“活用”LinkedIn握有的4.33亿职业用户的档案数据

拿LinkedIn与同样定位社交媒体的Facebook相比或许有些不公平,毕竟一个是每年赚的钵满盆满,而另一个却是每年亏的不忍直视。LinkedIn虽然掌握着略高于Facebook四分之一的用户资源(4.33亿vs. 16.5亿),但论营收能力和市值规模,前者却远不及后者的四分之一。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LinkedIn的市场定位和用户主体。LinkedIn是职业人士(有人称为白领人士,但小编不完全认同,因为确实很多蓝领人士也在用)用以存放工作履历的平台,不同于Facebook面向所有人的融合气氛和自由环境,职场的严肃和专业性被带到了LinkedIn平台中。如果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区别,那就是没有人会在LinkedIn上“晒娃”或“炫富”,因为那显得很不专业,因此广告商的针对性广告也就少了很多选择。

然而,我们不能说LinkedIn专业的定位就不值钱。LinkedIn确实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除了卖招聘广告,就是收取职业猎头的和求职毕业生的订阅年费。可微软不同,微软能看到企业市场的潜力和价值(这是微软的基因,小编在早期《易评》中特别提到过),能把这些在各大企业就职的精英们的档案数据“变废为宝”,而不再局限于“求职招聘”这个不怎么赚钱的业务上。

所以,微软具体提出了下面这些构想:

2. 找到对的人完成对的销售交易

LinkedIn的用户数量不及Facebook,但质量却并不输后者,甚至还会高出。原因不难理解——出于“求职”的目的,没有谁会填写虚构资料,也许在工作经验部分有些夸大,但职位和个人经历则应该是准确的。

于是,这就给广告商很好的数据分析基础。其实,如果只是想争取到更多广告商在LinkedIn上投放广告,还用不着微软花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微软对于这些用户数据的利用,有着更加“高大上”的想法:通过对LinkedIn职业用户的数据分析,帮助企业找到另一企业合适的负责人,以促成彼此的交易。用更简练话来说,微软这是要把LinkedIn打造成为企业的交易平台。当然,并不是那种要从中抽成赚利润的商业模式。

Facebook能不能也照着做?不行。因为该平台上缺少学校和企业的档案数据(profile)。有人会说Facebook上也有不少企业自创的官方页面啊。没错,但那些是企业在Facebook上为了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和提升品牌形象而设立的页面,与LinkedIn上为了招贤纳士而设立企业资料不可一并而论。后者的平台会拥有更多、更全的,甚至一般人从未听说过的初创企业、专业领域服务商和非消费领域制造商的信息。

更进一步说,微软完全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打造出一个超级ERP平台(企业资源规划平台),譬如微软在本次收购中多次提到的Dynamic产品,以实现未来智能地根据各个企业在LinkedIn上留下的资料,自动地为企业客户提供匹配的资源供应商,协助完成项目。

3. 在线教育和技术认证

人才也是一种资源。所以说,如果只是简单认为微软对于LinkedIn的野心仅限于进一步完善Dynamic产品,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材料供应商或者技术提供商,那还是太过保守了。

除了有很多企业的档案资料外,LinkedIn可以说也拥有最全的大学数据。“在微软工作的人,来自哪所大学的最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恐怕只有LinkedIn能最快给出较权威的答案。当占据了这样一种市场地位,LinkedIn再转型做在线教育和技术资格认证,就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试想,微软(或其他企业)亲自在LinkedIn上开班授课,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测试的人最终会在个人档案中获得资格认证。如此一来,企业招聘时就能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合适的人。

4. 为自由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配对服务

当然,很多时候企业并不一定需要招聘一个长期在位的正式员工,某些临时性的“一劳永逸”的项目,可能只需一个合同工(Freelancer)就足够了。提供这种服务的网站并不是没有,曾经风靡过,但却始终做不大,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互不信任”上。

有了前面的在线教育和技术认证,有了微软的背书和LinkedIn的数据支持,“诚信”将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问题,未来也可能会因此诞生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微软自然不必亲自经营Freelancer业务,一定程度的开放LinkedIn平台接口就能实现市场的自我运作。这也并非是小编凭空想象的内容,微软在昨日电话会议的问答环节曾简单提到Freelancer的可能性,让投资者难免有所期待。

5. LinkedIn的新闻推送将深度结合Office 365

新闻推送会根据用户的个人资料进行内容人工智能筛选——这是Facebook在做的事情,谷歌在做的事情,苹果也在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新意。然而,当微软提到要将LinkedIn的新闻推送与Office 365相结合,那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因为后者的组成中包括了用户的日历信息、预约安排和人脉关系等。

试想,如果某公司A的高管明日要与某公司B的高管会面,以洽谈双方合作的事宜。而就在今天,公司B的供应商之一(公司A的竞争对手)出现了供货紧缺的消息,那么这条完全有可能改变谈判结果的消息是否很重要?又或者,公司B的高管在LinkedIn上对行业的发展发表了某些见解,公司A的高管在与之会面前是否应该要及时看到,以确保双方的合作谈判方向一致、气氛愉快?

这些技术并不是Facebook、谷歌或者苹果做不到、想不到,而是LinkedIn太过专业的定位让其与企业之间拥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微软如今收购LinkedIn是将这层关联进一步利用和升华的开始。

微软面临的风险

说了那么多美好憧憬,微软能不能实现终究还是个问题。

首先,LinkedIn可能会因为收购而出现大量员工出逃。因为微软的口碑并不怎么好,从诺基亚的交易就能看出,所以与其担心早晚要裁员,不如现在趁早跳槽。如果当中有核心开发人员出走(技术高管人士),微软画的大饼就相当于残缺了一块。再考虑到这块饼实在太大,两三年内难看见成绩,届时股东一施压,微软还能不能坚持信念就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其次,LinkedIn是个“赔钱货”,尤其是微软收购后,被迫放弃一些开发项目,并转向配合微软的转型,这期间研发支出可能是增加的,而小幅裁员估计也是必然的,这一切都是钱……LinkedIn不可能因为微软收购了,营收就突然爆发增长,一直赔钱下去,最后还是有可能触怒股东的,又回到了前面的问题。

最后,微软虽然是一家从骨子里更懂得企业市场的公司,但也是一家从从骨子里被很多人讨厌的公司(历史遗留问题,主要表现在欧美个人用户)。微软携手LinkedIn去拥抱企业客户了,但是LinkedIn上面的用户毕竟还是个体啊,很多还是Linux和macOS的爱好者(开发者都选择Mac电脑是有原因的),他们会不会因为对微软的厌恶逃离LinkedIn平台?如果用户都开始出逃了,微软的美妙构思可能就要多残缺一块了。

回到一开始的“LinkedIn值不值262亿美元”的问题,小编个人认为是贵了,因为要做出微软的大饼还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且等待时间太长。微软完全可以采取投资控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在看到些成绩后再考虑是否要全盘购入。然而,今天的微软属于急性子,做事干脆利落。这站在LinkedIn的角度看当然是好事,但站在微软股东角度看,就多少有些担忧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消息一经宣布,微软股价便开盘大跌3%。截至周二收盘,微软股价再跌近1%,每股已不足50美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