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知乎商业化加速:离“知识淘宝”有多远?

   时间:2016-07-05 08:57:20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过去三个月内,知乎快速推出值乎、知乎Live两款付费内容产品。与此同时,知乎原生广告也在今年四月开始正式上线。知乎似乎进入了商业化加速的一年,它正谋求从内容社区升级为服务平台。

知乎CEO周源认为,消费升级下,用户已经具备为内容“买单”的意愿。不过,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无法对知乎的商业化给出准确的成绩单。此外,值乎在内的产品也遇到了诸如“分答”这样势头强劲的对手。

在商业化的漫长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扩展用户场景,被知乎视为关键。

“知识淘宝”

今年愚人节,知乎上线了付费问答产品“值乎”。 1.0版本的值乎采取的是打码的方式:用户付费可查看打码部分的信息,随后知乎陆续推出主打悬赏提问的2.0版本,和基于付费语音问答的3.0版本。上线初期,不少知乎用户猜测“值乎”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票性质产品,但事实证明,知乎的确将其作为一款主力产品在推。截至目前,“值乎”已经上线了“3.0”的版本,值乎目前的模式是付费看答案。

今年5月,在知乎盐Club上,知乎又正式发布了新产品“知乎Live”。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基于语音形式的实时互动产品,用户分享其擅长的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或者见解,报名参加的听众可直接提问。

无论是知乎Live或者值乎,其产品形式不同,但均围绕“付费”和“知识分享”。

对于如何推动用户进行付费,知乎此前的尝试主要集中在系列电子书等阅读产品的出售。在推出“值乎”后,知乎高调宣布,值乎的目标是在上线首月流水达到20亿。

“过去一年,知乎围绕商业化有更多的积累和思考,到今年,有些东西我们陆陆续续开始变成产品。”知乎CEO周源在近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源认为,目前用户有为内容和知识进行付费的意愿。在他看来,“知识淘宝”的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未来“虚拟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也将越来越多”。

显然,知乎也在寻求成为“知识淘宝”的机会。但周源坦承,目前这一市场仍在早期阶段。

此外,随着用户量的增加,周源认为“知乎不可避免的在从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平台。”他告诉记者,其对平台化的核心理解是其变得更为开放,其次是平台能够帮助参与者产生收益。

平台涉及到流量分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据悉,一方面知乎采取个性化流量推荐的方式,例如根据用户的话题和兴趣来做个性化推荐。此外,周源认为长期可以交给Live的分享者来进行分配。

但周源并未对值乎、知乎Live的盈利模式给出直接的回答。“我们可以不去强调怎么去定义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让更多付费应用场景产生出来,再去看什么样的模式是最合适的。”

除了付费问答,知乎商业化的另一渠道是原生广告。2015年11月,在和搜狗宣布达成合作同时,周源对外界宣布了将上线知乎的原生广告服务。今年4月,知乎上线了独立开发的原生广告系统。

周源还透露,知乎将很快上线付费授权产品。此前知乎曾在维权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

场景+服务

知乎推出两款新产品背后的思考是什么?周源自己的解释是,首先是认可价值,其次是找到能够承载的产品,最后借助其延展出更多的服务。

在推出“值乎”后,众多知乎网友的疑问是:60秒或者120秒能够传递的知识量,是否过于有限。其以往在知乎回答的内容,似乎均无法通过两分钟的语音来进行回答。

该矛盾涉及“值乎”的初衷和知乎已有用户习惯之间的差异。一直以来,知乎社区以专业、详细、深度和高质量的内容而著称。

事实上,在知乎从社区向平台转变的过程中,知乎着力于拓宽问答形式,例如不再局限于原先的基于图文的问答形式;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拓宽问题场景,不再局限于原先兴趣类型内容,将有更多的具体、咨询类问题产生。

简单来说,知乎希望从内容社区向服务平台升级,这一过程中,知乎需要率先开拓新的用户场景。

“比如说出国留学,或者是(学习)量化交易方面怎么找工作,甚至关于保险怎么买等,均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周源认为,内容的场景将得以多层次拓展。

周源告诉记者,目前知乎基于知乎Live、值乎等产品,在第二季度做到了60%左右的预期场景覆盖。一个场景拓展例子是,用户和分享者可以在看球赛的过程中进行实时讨论。

周源乐于强调这一产品的效率:通过互联网快速地找到专业人士,并且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乎试图进入更多场景的过程中,微信可能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前微信破天荒向“值乎”开放了120秒的微信语音时间(一般被限制在60秒以内)。通过微信,知乎在场景嵌入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分答”或是“值乎”的推出,本质仍是在消费大V的影响力,模式更加接近网红和微博的运营逻辑。此前微博副总裁曹增辉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其认为类似于分答、值乎的形式,目前来看仍需长期观察其可持续性。

此外,分答、值乎等现在的形式更适合进行快速传播,当传播一旦进入平稳期,其模式也会随之变化,将重点转向“沉淀价值”的部分。

“未来的知识分享产品应具备以下特点:便利和规模化的生产,以及更好的融入到各种场景当中。”周源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