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米触底反弹的机会到底有多大?

   时间:2016-07-13 09:07:56 来源:搜狐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雷总出现在周日央视的《对话》栏目中,对于小米的发展和最近面临的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体来看,雷总还是有充分的信心将小米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企业,也发誓要带领小米重振辉煌。

任何一家企业都会经历盛衰周期,不可能一帆风顺,小米如今的困难也是暂时的,绝对没有到无解的状态,但是,如果不能正视困难,不能吸取雷总此前多次创业发展都遇到的同样的教训,小米的底部就还没有到来。

小米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不需要大书特书,歌功颂德是无聊文人的事情,真正的对小米进行支持人应该是指出问题提供建议,如果这样的做法被看成是“黑”,那一派歌舞升平之后一定是落寞,这也是媒体最喜欢最爱做的事情,前面玩命的捧,后面死命的踩,小米应该走出这样的认识逻辑和媒体包围圈。

四年,对于一家企业确实是新生状态,可小米就偏偏在第二年就走到了手机行业的前沿,这绝对是奇迹,也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泼出冷水的原因。我们已经看到了,每次洪水过后就会让中国看起来那么高大上的现代化城市遭遇尴尬,中国速度背后是城市建设背后的太多欠账,天灾无法避免,建设也不能停止,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也不忘记打牢根基,否则就会在遭遇压力的情况下被打回原形。

太快的成功总是会给人以飘飘然,任何人都不会例外,每个人都不愿意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听到风言风语,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层都应该时刻有危机意识,不能沉浸在光荣和光环之中。自媒体泛滥之后,集体性的无意识已经非常严重,也会给企业家造成错觉和假象,形势一片大好与企业濒临崩溃之间,有时候只是个别人前后几天的写作转换。

我们对小米确实更深入的了解,到底小米的问题出在哪里,很难有准确的一针见血的评估,而小米如今的处境也绝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红米打价格战使得小米品牌受损,太多的产品线让小米不再聚焦,如此的简单。我们还是相信,雷总有多年的管理经验,当事者更知道这些战略布局的内幕,产品线的延伸、品牌的扩张,都有自己的正当的理由,也都收到了效果。试问,如果不是这样的发展,如今的小米就能继续傲视群雄吗?也许还不如现在。

小米在高速发展四年之后遭遇一定的挫折,从长期来看是好事,这种小挫折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健康发展。如今,雷总也在央视平台上认可这样的结论,可是,两年前,同样在央视平台,表态却不是如此,如果能早两年就做好更多的准备,也许情况会更好一些。

虽然说小米看起来缺少专利技术,但这些肯定不会是小米的最大短板,因为,比现在更缺乏专利技术的小米在前几年可以发展的很好,如今有了很多技术之后怎么可能就发展的不好了呢?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还没有小米重视研发,不也正在发展吗?

小米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估值,当然,这个估值当年被那么多人高唱赞歌,可同样是这些人,现在也把小米贬得一文不值。智能手机的市场就那么大,小米的手机单价也不是想提就可以提上去,要知道,华为的品牌向上策略也历经痛苦,所以,如果要小米持续增长,就必须扩大品类,走向净化器、电饭锅……也就不足为奇。

可是,正如雷总所说的,这些非智能手机产品虽然挂着小米的招牌,可绝大多数却是小米合作者生产的。这样讲,小米依然很专注,专注自己的用户群,专注自己的核心产品线,但这些合作企业依然是在消费小米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粉丝、积累起来的口碑和品牌形象,一旦产品质量有了问题,小米自然是最大的受害者。在这方面阿里巴巴从来都是直接控制全面管理、腾讯是财务投资品牌自理,而小米是保姆模式,与合作伙伴之间形成的是“一荣不一定俱荣、一损却一定是俱损”的不利局面。

雷总认为,小米始终聚焦在年轻人,为年轻人提供产品,所以,再多的产品只要年轻人喜欢并且技术成功就可以上市。确实,小米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很大,但年轻人也是最不稳定的群体,何况这些年轻人是不怎么有钱的年轻人。年轻人是会变的,不仅仅是心理会变,年龄更是不可避免的变化,当这些年轻人不再年轻的时候,你只是定位年轻人,自然也就会让客户流失掉。如果小米可以一直有能力抓住所有世代年轻人的心,那就没问题,可问题却是,这是不可能的。小米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不仅仅追逐逐渐到来年轻人的需求,也要找到抓住年轻人自然成长之后的需求的市场。

马云在创业初级阶段完成之后杯酒释兵权完成了阿里巴巴格局变换,才有了如今的宏大场面,企业领导必须要走在企业发展的前面,有些时候甚至需要自我否定。历史的成功往往会称为成功之后的绊脚石,这是雷总想把小米从谷底拉出来必须的自我反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小米的问题并不是多么的严重,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产品上,都没有落伍,更没有看到风停了的迹象,天时没有变,地利也没有变,有的只是管理思维上更新缓慢,没有适应迅速做大之后的新企业需要,而这种改变首先要从最高管理层开始。只要这一步完成了,小米可以轻松回到原来的估值,甚至会迎来真正挑战BAT的机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