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杨元庆:MOTO技术底蕴很深厚 联想会让它起死回生

   时间:2016-09-09 10:07:45 来源:网易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9月6日下午,Moto Z在北京正式发布,这是联想推出的第一款模块化手机产品。

对于联想来说,新发布的Moto Z不仅被赋予Moto品牌在中国重生和崛起的重任,还要承担联想在智能机领域打“翻身仗”的期望。

9月6日下午,联想集团董事长、CEO杨元庆接受了网易科技的采访。

要让Moto起死回生

“Moto当年我觉得只是一个战略上失误,比如说功能手机转智能手机这块慢。”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杨元庆先阐述了自己对Moto在智能机时代失败的看法,“其实相比较诺基亚、爱立信和索尼,我觉得都还是相对快的。你看诺基亚死活就是不用安卓,在传统的这里面最早用安卓就是摩托罗拉。”

杨元庆认为,“转型慢”是因为Moto的深厚技术底蕴,“比如说语音的技术,(Moto)在这方面的研究、在通信方面的研究只有老牌的通信公司才能做得到。而且,包括这个产品做轻薄也都是它的传统。(所以)它刚刚转智能的时候,可能不能马上去适应,前面几代都是在探索和摸索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出(Moto Z)这样的产品全部是厚积薄发,这个真的是因为Moto有这个底蕴,有这个技术。”

杨元庆称,其在两年前第一次访问Moto芝加哥实验室的时候,就被正在研发中的Moto Z “震撼到了”,“当时只有这一个模块(魔音-JBL扬声器模块),那个音响一出来,我觉得这个就得做,我要这个东西,一开始音乐放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一放上就跟开音乐会似的。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产品一定要做出来。”

也正是这种“震撼”,杨元庆有信心让Moto“重新崛起”,“这个公司的底蕴在这,它的文化在这,哪怕换了两次也不会改变。”

杨元庆还以ThinkPad来说明自己信心的由来,“ThinkPad在IBM那亏损很大,一年亏损两三亿美元,到了我们手上现在绝对是商用的一个最爱品类,我们从Think产品上面一年赚10亿美元的利润。从亏两三亿,到赚十亿,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死回生的案例。”

改造已经在进行中。

据杨元庆透露, Moto此前在美国只跟Verizon一家合作,“这造成了很大的局限,过去所有的技术都是必须打Verizon Droid这个品牌,而且得跟他们首发,才能到其他的国家和市场去。”

现在,Moto在美国开始不使用Droid的品牌、而是用Moto的品牌,未来还将扩展到其他的运营商例如IT&T,T Mobile中去。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CMO王传东也用苹果的案例来佐证,“比如说苹果在1995年到1998年,大家觉得苹果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个品牌已经被其他的PC排挤,不值一提,或者已经小众了。它的改弦易张,是在于新的CEO乔布斯上来以后。”

据说,接下来联想将全员作为销售去推动Moto Z的售卖。

联想还将有哪些变化?

对于智能手机领域而言,2016年是格局变化极大的一年。

OPPO、VIVO的崛起,让行业再次意识到传统渠道的力量;对于渠道力量极强、却在手机领域中一度迷失方向的联想而言,又将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杨元庆先坦诚手机渠道建设上“走过一段弯路”,“我们在一开始就过度地依赖运营商的渠道,运营商依然是很重要的渠道,也是很有价值的渠道,但是我们过渡依赖;在小米出来之前,(运营商渠道)基本上是垄断性的渠道,因为没有达到补贴的话,这个东西基本上没法卖。但是也正是因为我们这样过渡依赖获得成功,让我们忽略了社会化渠道。”

小米模式出现之后,在线渠道开始兴起,“那段时间我们就有点受到冲击,但是很快大家意识到只有在线不行,在线只能卖一些高性价比的、中低端的产品,创新的东西是卖不出来这个价值的。OPPO、VIVO这种以经营渠道,开放渠道为主的现在变成了主导。这种模式变成了主导以后,其实他卖得好的机器,不管是在线的渠道也好,运营商的渠道也都要。”

杨元庆认为,最成功的公司必须能够把三个渠道(运营商、在线、线下)全部都经营好, “华为荣耀是在线互联网的模式,但是华为还是传统的渠道、线下的模式。华为我觉得它成功就是把运营商低端的东西丢得比我们早。所以去年或者今年上半年,包括到今年上半年联想在手机这边销量下跌比较厉害,尤其是中国区,主要是我们到那个时候才开始抛弃运营商低端的,也不赚钱,对品牌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随后,联想开始走精品的路线,例如年初的ZUK,还有现在的Moto Z,“这个方向我觉得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时间的话,需要一定时间的转换。我们在技术和产品上面还是有底蕴的,这个做起来的话还不是那么难。所以可能假以时日,要不了太多时间,我们可以看到联想在手机方面有一个复兴之路,尤其是在中国。

杨元庆强调,“真的是希望我们要有一点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努力耕耘做一些精品出来,哪怕是时间花得长一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