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任正非居安思危 高增长背后面临着挑战

   时间:2016-09-29 08:42:01 来源:第一财经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垮台”一词,与处在高速增长中的华为公司似乎难沾上边,但在最近几次讲话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华为微信公众号最近流出一篇任正非内部演讲稿,其流露出对“干部流动板结化”、“干部结构老化”的担忧,并提出建立“战略预备队”进行内部组织机制变革,“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三十年大限快到了。华为公司想不死就得新生,我们的组织、结构、人才……所有一切都要变化。”

在外界对华为一片褒扬声中,一些业内人士,包括不少华为高层人士,都指出其仍面临较大挑战,“解放战争胜利太快了”,而面对正在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所谓的胜利或许只是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任正非居安思危 高增长背后面临着挑战

任正非的担忧

华为会不会得“大企业病”,任正非实际已给出答案。不知不觉,华为成了一家老牌企业,其伴随而来的人员和思维固定化,不仅不利于其内部血液循环,也不利于对新业务的开拓。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能力,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不知道。但是往前跑,我们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任正非说。

他提出由自任“指导员”,华为三位轮值CEO及人力资源负责人参与,组成一个“战略预备队指导委员会”,以建立“战略预备队”,建立所谓“新军”。他表示要让优秀人才“下连当兵”,包括”研发每年输送2000个高中级干部、专家上前线“。

不仅是对内部僵化的担忧,在今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谈到技术创新时,任正非也坦言华为遇到了较大瓶颈和迷茫,进入所谓“无人区”。

“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任正非说。而他也指出,华为的创新停留在工程科学创新层面,未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这些基础理论创新,对于引领通信业继续前进至关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的技术创新已经到了天花板,科技创新等待质变。华为内部也有十几万人,老一批创业元老固有思维也需要创新、不断搅动,给团队带来活力。”电信行业分析师孙燕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增长背后

华为主要业务包括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截至2015年底,其15年运营商业务收入2323亿元,在3950亿元总营收中占比59%,消费者业务收入1291亿元,占比33%,企业业务收入276亿元,占比7%,其他业务占比1%。从收入构成来看,运营商业务仍占华为主要业务。

在2014年2882亿元营收基数上,华为2015年营收又增长了37.1%。其中消费者业务增长约544亿元,同比增长72.9%,运营商业务增长约409亿元,同比增长21.4%,企业业务增长约84亿元,同比增长43.8%。

“华为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多条业务线已经铺开。”电信行业专家付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要继续保持这样的高速发展,却也已经比较困难。”

实际上,许多业内人士也看到,无论运营商市场、智能手机市场,都进入了增长放缓和加速整合的阶段。经过2014年、2015年中国大规模开展4G、4G+建设,华为要继续维持运营商业务的高速增长已经比较困难。此外,华为智能手机业务异军突起,但要继续抢占市场份额,将面临和三星、苹果、OPPO、vivo进行厮杀。而在企业网方面,市场虽保持较快增长,但华为面临思科等多个强有力竞争对手,目前竞争胶着。

“高处不胜寒,当你走到前排的时候,怎么走都是对的,又怎么走都好像错的,这是国际化大企业的通病。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引起巨大的灾难。”孙燕飚说。

内生发展利与弊

在通信业开展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华为走出了一条难被复制的发展道路。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2015年,华为以3898件已公布PCT申请连续第二年居于榜首,较2014年多了456件。以销售起家,在意识到专利技术重要性后,每年将10%以上营收投入研发,通过自身独立研发,华为成为当前通信基础专利主要拥有者之一。

不过这种内生式发展有利也有弊,“无论是爱立信、诺基亚还是高通,都在积极进行各种技术性收购。华为可以说我可以自己去做很多的研发,但通信技术专利可能实际上就掌握在其他小范围人手里,不能在合适时间把专利拿到,后面就可能面临较大的被动,或者增长步子会慢一些。”付亮对记者说。

而在资本布局方面,付亮认为,华为坚持不上市,虽有利于让团队着眼于长远目标,却也可能导致其难以进入部分国家市场,不利于全球化布局。

目前,华为已是”一手托运营商业务,一手托消费者业务“,成为既不像苹果,也不像爱立信、诺基亚的国际化企业,已经没有可参照、可借鉴对象。

在适应消费者业务、企业业务发展新需求方面,付亮认为,习惯内生式发展的华为,在引进外部人才方面仍相对保守,“我们也看到华为引进了一些外部人才,但这还更多是在产品层面,在市场层面还相对较少。”而如果仅将“老红军”培养成“新军”,可能还并不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