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当“外星人”马云遇见天文台长,会发生什么?

   时间:2016-10-14 19:14:40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们总喜欢称呼马云为“外星人”,原因是长得像……那么如果这个“外星人”遇到了天文台台长,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云栖大会现场

日前,在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就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严俊站到了一起,这是要合作开发宇宙的路子?原来,这是国家天文台就和阿里云结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成立“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打造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天文大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平台,在射电天文、光学天文、数据模拟、数据挖掘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天文学,人类最早的“大数据”学科

等一等,阿里巴巴和天文台,看起来没什么关系呀?阿里云的大数据能够用到天文研究上吗?还真能。说到这里不妨先解读一下,为什么“大数据”在天文中如此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天文数字”象征极其大,这是因为天文学上所用的数字都十分“巨大”,比如一光年等于9.4605×1015米,关于天文学的数据运算也很更庞大,例如今年9月在贵州落成启用的“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每天产生的数据就达50TB!

50TB是什么概念?1TB=1000GB,50TB就是5万个G,而这仅仅是一天的数据量,更不要说针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了。从理论上来说,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的边缘,完全是一个百亿光年的“数字宇宙”!

国家天文台联手阿里云 大数据提升科研能力

显然,大数据将为天文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开放共享的各个环节都大有裨益。此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选择的阿里云,就是国内大数据方面的领先者,其自主研发的飞天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能够将百万级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提供难以想象的计算能力。

不要以为天文学只需要观测,其实数据运算往往能获得比观测更重要的发现,例如海王星的发现。1845年26岁的剑桥学生亚当斯根据观测数据,推算出了假设行星的轨道、质量和位置,从而使海王星成为历史上第一颗被“计算”出来的行星。

所以说,大数据对于天文学的驱动是十分明显的,而现在利用先进科技,人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通过人力来计算星体了。马云在此次大会上说得好“过去是把人变成机器,未来是把机器变成人。过去是知识驱动,未来则是数据驱动、智慧驱动。”

数据分享才有价值 马云:数据越用越值钱

谈到此次双方的合作,“共享”可谓其中的关键词。毕竟天文学是一门公共学科和国际交流学科,数据需要分享交流才有价值。这一点从海王星的发现上也可以看出。

1843-1846年间,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勒维耶、德国天文学家伽勒、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等都展开对海王星的“追踪”,最后伽勒1846年在勒维耶的计算结果下观测到了海王星,位置和勒维耶预测的仅差1°、和亚当斯预测的差10°。由此可见,数据的分享对于天文学是多么重要。所以马云说,数据就是人家用过之后你用,越用越值钱的东西。

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如今知识和数据的分享变得容易,对于天文学这样讲究数据融合、共享互利的学科来说,阿里云平台的接入无疑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据悉,作为虚拟天文台的第一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将作为试点,率先实现数据“上云”和共享。此外国家天文台还将和阿里云联手打造100GB级带宽、EB级存储、万核级计算的“互联网+”天文大数据环境,让中国能力变为世界能力,服务全球的天文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

浩瀚星空,始终是人类的梦想所在,波澜壮阔的宇宙,也有着太多等待人类挖掘的秘密。有了阿里云这样世界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做支撑,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将是一个更加值得期盼的宇宙新天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