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先别急着黑!“京东白拿”所谓违规的旁观者思考

   时间:2017-02-20 17:55:55 来源:互联网作者:王冠雄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互联网上的事儿,从来是破极易而立极难。

可能是整个虚拟环境和非实名制的特征,让这个领域想要引发些争论,制造些爆炸性新闻,开发些撕逼大战过分容易。成本低廉却效果非凡。

当然了,吃瓜群主也乐意分享各种爆炸消息,毕竟人性的本位就是窥私与乐祸,这是近乎无法更改的永恒难题。(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但有时候还是要冷静一下,尤其涉及很多新技术、新趋势。我一直提倡在这类问题前保持一定思维克制,因为新技术驱动的变革毕竟打入的是未知领域。很难保证不出问题,诛心之论易发,损害了探索的速度却是所有互联网人的共同损失。

比如说这两天沸沸扬扬的京东金融旗下“京东白拿”涉嫌违规事件。一时间各种言辞激烈的话术在社交媒体上升腾而起。

但我还是希望各位能够冷静一下,重新审视这次事件和背后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轨迹。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随请各位评定鉴赏。


【事件复盘:所谓“京东白拿”涉嫌违规事件】

首先咱们还是得来复盘一下这次事件始末缘由。毕竟我希望讨论的是背后的道理,即使并不感冒事件本身的读者,也希望你能了解一些这背后的行业趋势与舆论环境。

2月17日下午,曹山石的微博爆料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向银监会、证监会、工商总局办公厅等单位发函,称京东金融涉嫌承销未经核准擅自公开发行证券、涉嫌误导欺诈、涉嫌商品交易误导宣传、中融信托涉嫌违规。当天晚上,京东金融方面做出了回应,称未收到该文件;并且表示“京东白拿”作为京东金融推出的一款消费场景产品,在产品宣传及购买流程中,严格履行理财风险提示义务。并称“对于金融领域我们始终心存敬畏,对于相关监管部门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司将高度重视并积极改正。”

这里被爆出的所谓“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发函”,指向的是京东金融旗下一个很新的产品“京东白拿”涉嫌未向消费者申明理财产品风险等问题。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京东白拿”的产品形态。

这款产品,“京东白拿”是一款创新的消费场景产品,当用户希望得到京东销售的一款商品时,可以不必为此付出货款,仅需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即可将商品拿走,相当于将理财收益前置给用户。满足一部分用户既想理财又想购物的用户的心理预期。

说句实话,这种产品在逻辑上并无欺骗消费者之处,说明也很详实,应该也不会有消费者从“白拿”两个字断章取义。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小组指出的“违规”目前也并没有下结论是,只是在另下级机构核查的阶段。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至少应该看到fintech提供场景化选择的大趋势就在眼前。也许某些产品会出问题,但互金科技的主流却无法更改。

【该给fintech点时间:技术驱动场景化金融服务的本质并不坏】

京东金融开启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以“数据+技术”驱动金融服务提供的链接模式。也就是国外最火热的fintech模式。

而fintech的本质无非两点,一是以大数据和风控技术来保证用户数据和利益的安全,另一方面就是以新技术驱动场景化延伸,将服务触角提升到那些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地方,同时大幅度提升效率。

当然了,提升效率和扩大服务的时空延展性,就必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也是京东金融等互金企业都在反复强调金融合规、接受监管的意义所在。

比如说京东提供的“京东白拿”模式,就是通过大数据征信和用户安全技术保障,给用户提供可以先收到商品,再用理财产品收益进行冲抵的新型财富管理模式。这个模式看似简单,但其实链接了京东金融的用户数据、金融服务提供能力、电商能力等多端。

另一方面我观察到,京东金融事实上从未出现任何理财产品不能兑付的问题,也未见用户发声投诉。而且产品描述也比较清晰,毕竟消费者肯定也不会真的觉得iPhone7可以白拿.....

总之,fintech提供的巧妙链接和场景化选择之后只会越来越多,绝不会减少。这就是技术和服务思维进步带来的金融红利。监管自然要更严,但舆论也应该给fintech更多时间。毕竟政府明确提出的普惠金融绝不是一天建成的。

【说点别的:这事儿到现在还有点蹊跷】

逻辑分析之外,我还发现了点别的“小尴尬”。

就像京东金融方面的回应称,京东方面并没有收到这份发函。另一方面,既然是专项小组发给监管机构的函文,也不应该对外进行披露。毕竟这不是处置结果,监管方面也没有做出任何明确结论和执行批示。而披露者曹山石这个微博又多少有点尴尬,相信了解财经的读者都知道,这个微博很喜欢披露政府文件等形式来获取曝光量,也多次有网友和媒体支出披露的东东似乎不是真的。但目前该微博已经删除了,为什么发了的微博删除了呢? 

京东金融一个被监管的企业,公开是肯定不敢说谎的,当事人都没有收到的文档、监管间流传的文档,为什么会散布得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是谁在散布?散布的目的是什么?

不管怎么说,如今监管部门还没有下结论。我等看客还是进一步观察消息就好。只是不管怎么说,fintech这颗大树在中国长起来十分不易。经历了太多强加起身的指摘和野蛮生长。但金融科技是无法质疑的未来。树木先树苗,即使苗出了问题也是对症下药,修枝剪叶就好,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嘴上的痛快砍了这颗大树。

毕竟我们等他结出的果子,叫做希望。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