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韩媒质疑“伪QLED”,再次引发显示技术之争

   时间:2017-04-13 10:46:0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则韩国媒体的报道,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于QLED电视的争议与讨论。据韩国KBS新闻报道,来自韩国国立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有机半导体实验室主任(Organic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Chang Hee Lee提出了对目前QLED电视的质疑,主要疑点在于目前市场在售的QLED电视到底是真正的QLED还是“伪QLED”。

韩国KBS新闻报道:韩国专家质疑目前的QLED命名不合理

家电行业这几十年来,当正要向下一代技术进行过渡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混淆视听的技术和概念包装。这种概念包装在家电行业中并不新鲜。比如当年手机3G刚刚被消费者认知的时候,有一个企业推出了“3G”热水器,实际上是3管(Guan的首字母);比如当年智能家电刚刚开始兴起,仅仅增加了一个wifi模块、能用手机APP操控的电器就敢称之为“智能”,结果到最后业内还不得不用一个名词来区分这些早期的“智能”家电:伪智能。还有当年的高清、超高清、全高清电视,各种“高清”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

而本次韩国媒体质疑的正是QLED技术。QLED本身是一种未来显示技术,现在的显示技术,都是被动发光,而未来显示技术一定是主动发光技术或称自发光,比如已经具备商用能力的OLED和正在实验室中研发的QLED。

那么现在的市售QLED电视是否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QLED电视呢?网上搜索可以发现,现在已经推出的QLED电视,虽然名叫“QLED”,但是实际上另有小字体注明是“光致量子点电视”。

对于消费者来讲,量子点可能还有所耳闻,但是光致什么的就一头雾水,即使去网络搜索,也看不出个所以然。而“光致”却正是关键所在。

有两种电视都可以称之为量子点电视,一种是主动发光的,叫电致发光,是真正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叫QLED;另外一种是被动发光的,叫光致发光,叫QD-LCD。对比传统的液晶电视,光致量子点技术是在QD-LCD的基础上加入新型纳米晶体半导体量子点材料,进一步提升了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令屏幕显示峰值亮度得到明显提升,但本质上仍然是属于采用液晶技术的彩电产品。而真正的QLED电视,还在实验室中等待完善。

当前市场上的QLED电视只是在液晶上覆盖一层量子点膜

QLED不能商用的原因在于研制时间太短,产业链不成熟,产业化尤其是大屏产品的产业化还不能满足要求;更关键的是最好的QLED屏,寿命也仅能达到14000小时(1.6年),这对于大屏特别是电视产品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谁会买一个只能用1年多的电视机呢? QLED技术存在的可靠性差、效率低、蓝色元件寿命不稳定、溶液制程研发困难等技术难题,离攻克并大规模应用至少还有10年以上的时间。

但是彩电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在竞争激烈、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显示技术到底应该如何发展?由此,彩电行业又引发了彩电技术之争。目前的发展方向有两种,一种是光致发光量子点,另一种是采用了Nano Cell(纳米点)的纯色硬屏技术,该技术也被誉为最先进的色彩加强技术。

比如说,在今年3月份的上海家博会上,做为拥有全球显示技术领导者地位的LG就展出了一款大尺寸的纯色硬屏产品,并与韩国另一知名品牌的伪“QLED电视”进行了对比。

首先在色彩表现方面,“纯色硬屏”电视采用了均匀的纳米颗粒膜(人类的头发为80,000 到100,000纳米),而目前的QLED技术是在液晶技术上增加了2~10微毫米不均匀颗粒组成的量子点膜。相比之下,这些纳米颗粒比量子点更小产生更精细的、准确的色彩。纯色硬屏可吸收多余的光波长,并提升屏幕显示的三原色色彩纯度,与其他屏幕相比,纯色硬屏可以投射出更多丰富的色彩。纯,意味着最接近真实,这一点正是纳米点的特性。

另外,纯色硬屏技术让电视可视角度更广,画面更稳定。据了解,传统屏幕的可视角度在大于30度时色差会非常明显,而纯色硬屏在可视角度达到60度的时候,依然没有色差,保持100%高色域,形成最逼真的图像。这主要是因为,纯色硬屏技术可以增强离轴时的色彩一致性,消除由于观看角度改变而产生的色彩失真的忧虑。

上海家博会展出的采用纯色硬屏技术的电视与传统电视(伪QLED电视)可视角度对比

纯色硬屏与传统屏幕可视角度的对比

好电视和普通电视的本质差异就是无论在任何角度看,都画质更好、色彩更好,如果你花大价钱买了一台电视,当你大部分的时间都看不到最好的色彩,你觉得花的钱值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