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类Surface的分体结构能否成为笔记本新趋势?

   时间:2017-12-01 09:01:05 来源:中关村在线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原标题:类Surface的分体结构能否成为笔记本新趋势?

微软的Surface系列产品在2012年一经问世便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笔记本新形态,虽然由于微软的定价策略所限,Surface产品的价格一直都处于高位故而销量并不是很高,但它在市场上的地位却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类Surface的分体结构能否成为笔记本新趋势?

其实对于微软来讲,Surface系列更多的意义在于为业界带来对笔记本形态的思考,笔记本电脑一直以来都没能摆脱翻盖式形态理念的桎梏,后续出现的360度翻转笔记本也没能脱离固有的逻辑,依然是翻盖的进一步延伸。似乎在厂商看来,笔记本就应该一直保持翻盖式,新结构的产品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接受。

当触摸屏开始在轻薄本应用,传统翻盖式笔记本依然将触摸屏现拿现用,实际的使用体验是非常糟糕的。用户不仅需要伸出手臂去触摸,并且在触碰屏幕时会令屏幕抖动,进而影响了观感,并且一开始的触控本很少带有触控笔,我们的手指会挡住想要点击的区域,进而影响触控精度。

释放你的创造力 联想YOGA 6 Pro评测

联想YOGA系列是翻转本产品中的标杆之作

有需求就有市场,既然点按会抖动,相框式的背部支架便应运而生,既然手指点按有遮挡,触摸笔也就理所当然的安装到笔记本上,支架和触控笔都有了,触摸屏就算是成功在笔记本上落户了。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样的笔记本又与平板电脑有什么区别?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自然就需要解决办法了。其实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电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输入方式上,笔记本电脑自带的键盘都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快速的文本输入,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笔记本显然是更加方便易用的产品。因此触控笔记本想要与平板电脑体现不同的定位就自然要想办法加入键盘了。

类Surface的分体结构能否成为笔记本新趋势?

SurfacePro

那么上图就是初代SurfacePro了,微软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触点的方式链接分体式键盘,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让Surface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之间切换。这种模式在当时来看是很新颖的,它成功解决了当时笔记本越来越像平板电脑(反过来说也一样)的情况,虽然不能说这个结构是微软首创,但它的出现确实为厂商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设计实力雄厚的联想所推出的Miix系列笔记本就是面向主流级市场的优秀产品,在对分体式笔记本概念的继承上,联想绝对走在了前列。

类Surface的分体结构能否成为笔记本新趋势?

结构颇为相似的联想Miix520

联想一直以来所推出的分体式笔记本电脑都非常受定向用户的欢迎,可能我们很少见到个人用户选择分体式笔记本,但在仓库管理、医疗、教育等领域其实都对这种产品有相当高的需求,而这类产品在当前笔记本市场上非常少,尤其是平价产品竞争力缺乏,因此联想在该方面显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类Surface的分体结构能否成为笔记本新趋势?

外观与功能设计都较为理想

虽然这种分体结构已经比较理想,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便以及缺点的。比方说键盘与机身的连接处是柔软材质的,一旦我们在没有桌子的地方就没法正常使用了。再有就是背面的支架都是通过铰链张合,为了照顾到指点操作,所以铰链的阻尼感很强,想要通过单手打开支架一般都是比较麻烦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出现在硬件配置方面。由于所有硬件都放在主体部分,想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厚度就自然无法搭配性能较高的处理器,而独立显卡就更难加入了。同时,紧凑的空间也难以放下大容量的电池,因此续航方面也就难以与正常的笔记本相比。

因此,微软后来又推出了SurfaceBook系列产品。这种笔记本电脑延续了分体式的结构,而键盘部分则从软结构变“硬”,一举解决了上述的各种问题。

距离极致还有多远?Surface Book 2评测

SurfaceBook2铰链结构的屏轴

屏轴的独特结构以及更多东西的加入让SurfaceBook2的厚度有所提升,但性能与功能却有了长足的提高。

距离极致还有多远?Surface Book 2评测

SurfaceBook2分离模式

当键盘部分变为硬质后,功能上就自然能够分担主体部分的需求了。SurfaceBook2的键盘部分带有入门游戏级别的高性能独立显卡以及额外的电池,这显著提升了SurfaceBook2的整体性能以及续航能力。虽然我们能看到厚度方面提高了许多,但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当分开使用时,SurfaceBook2本体依然拥有不错的性能,但续航会有严重的下降,不过我认为这依然是很成功的设计。

虽然分体式结构在设计方面的成本较高,但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更强的性能、更长的续航、更灵活的使用方式,并且在热源上移后高负载使用时用户不会再受到高热量的困扰,可谓是一举多得了。因此,我认为这种结构目前来看是比较理想的,虽然厚度和成本方面会对其有一定的制约,但终究利大于弊,如果各大厂商能够跟进的话,对于微软来讲也算是体现出Surface系列存在的意义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