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园区100人 | 太库黄海燕:太库三年,何妨吟啸且徐行

   时间:2018-04-25 11:16:03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黄海燕都没错过。

黄海燕是个不安分的人,离开待了整整12年的张江后,转身下海打造一个全新的“太库科技”。3年过去,她带领太库科技织就了一张横跨7个国度包含31个节点的创业加速网。

路经北京四环,太库的大屏广告非常显眼——在中关村核心区,出发并不早的太库赢得了一席之地。尤其,“华为、阿里等老牌企业,ofo、摩拜等创业企业去海外寻找合作伙伴,第一站找的都是太库。”,太库还在“美国培养了两家独角兽公司”。

实际上,给“太库”做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恰当的分类并不容易,你很难把它直接归到现有的某一个赛道上。众创空间?联合办公?孵化器?还是投资机构?是,但又都不是。

“太库是一个怪物”,黄海燕直言。在商业模式上,上述所有的类型,都把“吸引足够多、足够优秀的创业团队”作为核心目标,但太库还要往前再走一步——陪伴这些企业产业化,注入到合适的区域,形成产业集群。这是太库的另一个更为核心的目标——帮助区域进行产业升级。但这也是一条更为艰难的路。

因为,在“区域产业升级”的TO G市场上,商业化服务刚刚起步,付费习惯和意愿还远未形成,太库一定程度上将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在“企业孵化”的TO B市场上,稀缺的项目源、超长的运作周期、复杂的资源调动、非标的服务内容,也是运营的实际考验。

历时3年,从一无所有到体系可见,太库的“产业化模式”逐渐成型。太库下一步该怎么落脚?黄海燕会继续成功么?

在与园区界的这次访谈中,黄海燕谈了太库做了什么、太库怎样获得企业,以及太库的新阶段目标。

1.模式


  “太库是个怪物”

在官方统计的那5000多家空间里,太库跟谁都不太像。它既不是传统的孵化器,也不是市场化的联合办公,它可以对创业者出租工位,也可以像个咨询公司那样向地方政府提供服务。“在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里,太库是执著的陪跑者,也是为政府和大企业提供服务的坚定执行者。”

“离开体制,办一个‘像空气一样’的孵化器。”这是黄海燕3年前下海时的想法。空气二字,既指向体制的轻,也指向空间载体的轻。

在市面上,太库也算半个“异类”,黄海燕鲜少出席空间类的主题论坛,也鲜少和毛大庆、潘石屹这些行业名人们抱团。在太库38.5万多条百度搜索结果里,除了和产业资源的互动,它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独行。

“太库是一个怪物。”这是黄海燕对眼前这个作品的总结。

从一开始,黄海燕就排除了两个可以模仿的路线:中国版的WeWork或者500 Startups。前者是“共享办公”的鼻祖,后者是“投资孵化”的标杆。她独自摸索出自创一派的“产业化”模式。

“太库要解决的问题跟市面上所有的公司都不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各个区域经济动能换挡的机会。这个过程当中,区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动力,需要什么样的方法,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目前去实现……太库其实做的是这样一件事。”

比如,目前落户到河北的影能科技就是太库典型的产业化案例。

(图:影能科技在香河机器人产业港的办公楼)

影能科技(Film Power)是一家来自美国硅谷的企业,以三轴陀螺稳定器起家,以星云系列产品知名,这家公司在全球及中国市场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排名在前两位。

在2015年12月的时候,影能科技入孵了太库硅谷孵化器。后来,影能负责人到北京考察,希望能在亚洲建立全新的影视制作与生产制造基地。

于是,太库帮助影能在全球范围内做了产业链上的资源配置——包括在北京建立最大的平台,找人、找钱、找资源和做品牌推广;在香河做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大厂影视制作基地搭建一个演播室和摄影棚,通过应用场景的平台来测试产品,并借此获得用户。

到2017年7月,影能科技已经正式在香河机器人产业港投产运营。

除了影能科技这家公司,这3年间还有自硅谷的多个创业项目签约落户太库孵化器。

一端TO B,一端TO G,这就是黄海燕所谈的太库模式怪物论。

传统的联合办公,本质是赚租金差,更类似零售模式;传统的孵化器除了靠补贴,主要靠服务和投资。太库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吸取了两种模式的长处,用载体和服务聚集企业,用投资属性拉长企业的产业化链条。在太库平台模式的两端,一端是企业,一端是区域,太库在其中扮演链接、孵化、加速,进而产业化的角色。

那么,太库如何实现收入?

“落地一个项目100 万,孵化器代运营500-1000万/个/年,委托区域外的孵化器运营是1000-1500万/个/年”,这是在公告中所能窥见的。

在2015年华夏幸福的公告里,还透露了太库的收费模式:“付费标准按照合理成本费用加合理利润的原则,根据孵化器企业入园数量、产业导入规模和B2B创新服务质量等情况而制定。”按照约定,“具体产业化落地数目在未来三年内(2015年、2016年、2017年)应分别不低于3个、6个、10个。这些企业将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方向、高成长性、资本市场认可等核心特征。”

与德国最大的医疗企业拜耳的合作,也是太库典型的案例。2017年12月,太库收获了拜耳这个新客户,为拜耳代运营虚拟数字医疗加速器。拜耳在柏林总部设立的“初创计划加速器项目”2015年启动,2016年进入上海,2017进行到第二期。在双方的合作中,太库根据拜耳标准,通过遍布全球的孵化器子公司联合招募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项目,加入拜耳的数字医疗加速器。

2、获客


  “对,我们更像咨询公司+执行公司。”

条条大路通中国,国外创新企业为何要借助太库入华?拜耳这种量级的企业又为什么会找上太库?

在太库鼎好店的照片墙上,挂满了黄海燕与各国政要的合影:芬兰总理西比莱,韩国总统文在寅,以色列外交部副总司长、经济司司长Yaffa Ben-Ari,德国新任联邦经济与能源部部长Brigitte Zypries……太库还获得了美国国会、以色列外交部、德国联邦创新科技孵化中心等颁发的荣誉和资质,成为了中芬企业创新委员会的中方委员。太库还曾被《Entrepreneur》杂志评为全球前十大加速器、被Tech.co评为全美最优人工智能加速器……

那么,太库到底为科技企业提供了一条怎样的通道?交叉链接海内外的市场化服务是太库模式的核心。

对于海外的企业而言,庞大的中国市场本身就具备诱惑力;对于想要出海的企业来说,需要更懂当地的组织去协助落地。不管海外还是还是国内的企业,他们的诉求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当地人帮他们去克服文化差异,体制差异,更好的本地化。

这类生意其实有很多机构在做,但太库的优势在于两端都做到了本地化。

太库在国内的本地资源,尤其有华夏幸福这种代政府运营的合作伙伴存在,他们更懂中国市场,更懂中国规则,确实能帮助海外企业落地少走不少弯路。

而它更长的一块板实际上是在海外7个国家的本地化。在太库的国际网络里,每个海外孵化器占地一千多平方,有5-8人左右的团队,负责人都是入了当地国籍的华人,团队成员都是当地人,以此来保证既跟国内建立联系,理解太库要做的事情,也深入了解当地情况。

(太库国际化平台模式解析)

有了两端的本地化优势,太库搭建起的这个平台也并没有局限于两点一线,在平台的两端散布着多个由孵化器、空间、组织形成的结点,这些点之间互相交织,位于平台两端的两张网络也继而交织到一起。7个国家,31座城市之间演绎出的互动,不止有7 x 31个节点。

“对,我们更像咨询公司+执行公司。”并且按单子来收费,这就是黄海燕撒开的那一张网。因为有这张网,文章前述提到的ofo、摩拜、阿里巴巴、华为,出海才会找到太库。

在太库与拜耳的合作中,拜耳看中的就是太库全球化的资源以及培育企业的能力。2017年7月份启动的Grants4Apps「拜耳初创计划」,经过一个月就收到了百余家初创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最终,拓萧智能、慧云堂、诺童及Technology四家企业入围。

其中,慧云堂团队3位创始人都是毕业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诺童扎根创始人是韩裔法国人,团队成员则来自加拿大和法国;Technology的3人创始团队来自秘鲁。这些团队经由太库和拜耳搭建的全球网络平台来到了中国,他们看中的是同一个市场——中国市场。

一旦进入中国市场,离产业化落地也就不远了。开发了电子止汗贴片产品,用于个性化皮肤问题诊断的Technology,就把自己创业根据地建在了四川成都。

但太库在这张网上不止做海内海外的生意,还做海外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意。“用上海的思路想德国的事,站在深圳的角度考量美国挑选的公司,都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因为撒开了国际化之网太库能够帮助从硅谷到中国落地的企业对接韩国首尔的影视制作资源。

“这件事情是在太库之前,没有人做过的。很多人在想,但是他们做不到,所以这我觉得非常自豪。”这条路没有一个教科书可去参照,所以黄海燕们只能反复试验,不断实践。那这条路黄海燕为什么会去尝试呢?

3、从1到100


   融资纳新 拓展市场

在创立太库之前,黄海燕有一个在业内响亮的title——张江孵化器创始人兼总经理。

“Crazy!”黄海燕第一次到张江时面对一片荒凉的郊区,发出这样的感慨。忐忑过后,黄海燕一头扎进张江。从零开始筹备到成为张江集团企业孵化器总经理,黄海燕带领团队花12年时间完成了在体制内的第一次创业。

2013年8月29日,张江孵化器迎来自己的5周岁生日。5年来,张江孵化器累计扶持600多家园区创业企业,总市值超过250亿元人民币,累计申请889项专利,获得493件知识产权授权。

或许,创业是会上瘾的。4380天,是黄海燕在张江待过的日子。在离开体制之前,黄海燕其实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13年,黄海燕在“首届浦东年度经济人物20强”上获奖,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经济人物,这件事还被记录在了《浦东史志》里。

直到最后一天,黄海燕觉得,“已经真的是用尽了我所有的经验。” 她想创造更大的舞台,“为更多年轻人及创业者提供成长的机会。”

“4380天,我每天都痛并快乐着。”尽管张江孵化器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但体制内的不灵活,让黄海燕开始酝酿体制外创业的念头。“离开体制,办一个‘像空气一样’的孵化器。”

这之后的3年多时间,黄海燕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精彩绝伦、刺激过瘾的创新大冒险。

“在太库创立之初,我们遇到了三个问题:资源支持、全球整合、区域落地。对我和团队而言,太库走的不是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现成的路,我们每天见山开路,而回身望去,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路。”

这三年时间里,黄海燕带着她的太库团队见山开路,一路疾驰,总算走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新阶段里,黄海燕准备减少满世界飞的行程,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产品。社区运营的精细化程度,把前台跟跨国公司对标,计较每一块地方的坪效,规划每一个岗位的服务细节……

在新阶段里,黄海燕打算带领着太库走向另一个高峰。“太库本身并不是一个烧钱的模式,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建立和打磨这个产品,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走了三年,我们的产品封装得更加好了。我们希望把这样一些好的服务产品推广给更多的企业和政府去用。”除了融资,黄海燕还准备继续拓展客户。如果能收获更多更大量级的客户,黄海燕觉得,“那是皆大欢喜的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