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身份认证:这是高于艺术的现实,你必须是你

   时间:2018-05-24 10:17:0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现实世界永远也跟不上斯皮尔伯格的脚步。

《头号玩家》里男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绿洲”间辗转腾挪,出生入死,惊艳了众人。

这个照进现实的影视情景,就像个对今天的决断,或者对明天的预言——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的进程,已经开始超乎想象。

“你只知道我让你知道的,你只了解我想让你了解的,而那并不是我。”

这句因哲学韵味而瞬间风靡网络的台词,让观众着迷,却也足以让人警醒。一些人让这句话的前半句成为现实,同时也在努力不让它的后半句在现实中发生:你必须是你——这一次,现实“高于”艺术。

这事关网络可信身份服务的安全。IFAA联盟秘书长、蚂蚁金服技术总监杨文波在“中国网络可信身份互通互认研讨会”中强调,要确保“你就是你”,“身份认证、终端安全和可信连接,三者紧密联系,不可或缺”。

这个5月11日举行的“中国网络可信身份互通互认研讨会”要研究和探讨的,就是我国网络可信身份服务现状、问题,以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以及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制定。

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要解决身份认证、终端安全和可信连接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看到的一点,是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共同构成的“物联生态”中,手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最为重要的终端载体。

“当我们谈论网络空间安全时,落地在手机上的终端载体的安全是个关键。”杨文波认为,至少在保证了手机终端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及其他。

这里不妨先看身份认证方面的问题——它解决的是人与智能终端间的识别。以手机为例,5年前,iPhone 5s开始搭载指纹识别认证技术,生物认证识别技术开始正式大范围进入民用移动终端领域。此后,人脸识别认证技术也沿着相近的路径进入了智能终端。

其实,在传统一、二代身份识别认证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行业内早已经开始为生物识别认证技术进入民用智能终端进行技术储备。这里的一代技术,指口令和密码等,二代则包括短信校验等。

第三代技术的重点是通过生物与行为特征来完成认证。目前,常用的特征就如最为成熟的指纹,以及人脸和虹膜等。

由于指纹识别认证所具备的便捷优势等因素,产业界最早推动落地的生物识别因子就是指纹——这里的一个历史节点,就是目前被行业广泛采用的“IFAA本地生物识别安全解决方案”。

IFAA联盟即“互联网金融身份认证联盟”,3年前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蚂蚁金服、阿里巴巴、华为、中兴、三星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

安全识别认证不惧碎片化

该方案既引领了身份认证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人与手机间的识别问题;同时也确保了围绕身份认证的终端的安全性。

仍以手机为例,当下首先要解决的是产业“碎片化”对安全性带来的挑战。

除去消费者熟悉的手机品牌厂商,这个生态圈还包括了应用厂商、芯片厂商、安全解决方案厂商、算法厂商,甚至需要安全评测机构参与其中。

要构建安全身份识别认证的完整链路,整个生态圈都必须为此做出努力。

事实上,正如我们在支付宝的移动支付中所感知到的那样,当下,要在移动端证明“你是你”已变得十分安全可靠。

生态圈的努力已经让身份识别认证技术落地和接入终端设备的速度,在2015年之后变得非常迅速:

此前,IFAA联盟通过推出金融级的“身份识别认证解决方案”,在保障全链路安全的基础上,已将指纹的接入时间由2个月下降为2周,并且大幅降低了厂商的适配成本。

在研讨会中,杨文波介绍说,目前,IFAA联盟推出的、达到金融级的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已覆盖智能手机品牌36 家,机型接近350款,并全面支持苹果iOS,总覆盖设备数超过12亿。

IoT发展带来新挑战

在可见未来的IoT场景中,硬件终端日趋多样化已成必然。这也是确保网路可信身份服务的安全性时,必须考虑的第三点,可信连接——它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安全连接问题。

这一背景下,协调一个大跨度的产业链,同时满足各产业环节多品牌供应商对效率的追求,已经是无论如何不可回避的挑战——这里的关键是标准制定。

产业界创立IFAA的主要目的,就包括了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加速本地生物识别认证的接入等。

目前,包括指纹(含屏下指纹)、人脸识别、虹膜识别,以及多模态(多因认证)等解决方案的研发,都已在IFAA体系下展开。

围绕标准化建设问题,IFAA此前已经推动了身份认证框架、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测试认证规范等标准相关内容。

在3月召开的“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全体会议”中透露的消息,目前IFAA已主导了6项联盟标准,并牵头国家标准5项、参与国家重大专项1项,还推动了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最新的消息是,继推出指纹识别认证标准后,IFAA将在2018年内推出本地人脸识别认证相关标准。此外,完善检测认证标准以及拓展IoT新应用场景也将是IFAA在2018年的工作重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