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当我们谈商服机器人普及 应该从哪里谈起?

   时间:2019-03-08 14:01:56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3月6日,致力于寻找以技术为核心中美初创期及成长期创业企业的云启资本在北京举办“云媒汇”话题沙龙讨论会。聚焦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科创企业家们纷纷发言,对当下行业现状、新的发展业态发表不俗见解。

其中,来自上海擎朗智能Keenon的创始人&CEO李通从商服机器人的应用普及角度谈起,回答了服务业从业者以及相关媒体关心的问题,如怎样算一笔清楚的账?如何看待机器人作为服务员这一角色融合工作环境?以及商服机器人的未来发展道路应该是怎样的?

2010年,擎朗智能Keenon从一间毛坯房开始,秉持着对机器人的热情开始入局这一行业,九年风雨,擎朗智能不仅攻克了商服机器人的技术难题,还如今迎来了商服机器人大规模推广普及化的新篇章。据悉,自2018年上半年开始,擎朗智能就完成了自主研发的商服机器人系列“PEANUT”的市场测试,经过无数次的严苛校正,达到了零失误、高精度的标准工作模式和服务水平,由此也建成了机器人量产生产线,成为国内较早拥有属于自己的机器人生产线。

截止2018年,擎朗智能服务的餐厅、酒店及各类商户上千家,落地机器人近千台。在实际商业场景中运行达50万+公里,其中,送餐机器人运行里程已达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10圈),服务全球餐厅、酒店、商场、银行、学校、养老院等场景,服务人次达200万人次。擎朗机器人自启动商业落地计划后足迹已经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近400个城市,并已经进入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亚洲、东南亚城市,以及西班牙、新西兰等欧洲、北美等海外市场。

在细数如此傲人成绩后,创始人李通,也是擎朗团队的带头大哥,非常务实而诚恳的表达了自己对商服机器人发展道路的看法:

商服机器人能够普及,首先得益于技术难题的攻克

李通先生谈到商服机器人技术难题攻克时,以科沃斯为例,说明了“移动”能力的重要性。有心人也许能够发现,一年前的扫地机器人尚且处于“四处乱撞”的无脑状态,如今结合室内导航系统,运行起来更加有条不紊,智能化得到了极大升级和优化。而擎朗智能商服机器人在两三年前就开始以室内全自主导航定位作为机器人“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从那时起,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和实践测试,擎朗团队大胆抛弃机器人copy“人形”的桎梏,也打破了靠copy“四肢”运行机理来实现机器人拥有“生命力”的原始想法。

商服机器人PEANUT凭借堪比L4级无人驾驶的“移动”能力,结合融合50多种传感器和SLAM算法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室内“无轨运行”,不被磁条轨道束缚,机器人工作起来效率一下了提升了几十倍。

近几年来,Keenon商服机器人在不同行业去“应聘”,完成不同的工作,除了在餐厅传菜、在酒店送物;还会进入医院送药、在CBD送快递/外卖、保安巡检等等。并且凭借着完善的售后技术支持能力,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目前已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销售体系和技术支持团队作为下一个目标。

性价比的提升,是商服机器人的优势

谈到商服机器人的应用普及,相关性最密切的客户们首先会问,这么高新产业的产品应该很贵吧?实际上,在攻克了技术难题后,商服机器人的价格也很快“降”了三倍不止。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在与媒体的问答环节中细细的算了一笔账,在一二线城市,不少较大品牌的连锁餐饮企业中,一名普通服务员的薪水大约在4000~6000左右,加上社保五险一金、食宿费等将近有6000~8000左右,而此外,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和顾客的回头率,还要定期为新老员工定制价格不菲的培训课程,此外,加上带薪探亲假、周末休息、病假等等附加费用,企业在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今天,需要为培养、管理人工的成本是会分去餐饮行业相当一部分利润的。而且近年来,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而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布局下,新生代员工很难还愿意从事重复、高频、强压的工作。

据了解,擎朗智能的机器人一年的租赁价格才抵得上服务员一年薪水的一半。此外,如果长期使用,编者大致算了下,一年左右便可回本,基本上剩下将近10年里,餐厅在服务这一块基本上投入甚微,这一笔账算下来,对于餐饮、酒店、商场等服务业大佬来说,吸引力可想而知。

此外,擎朗智能会针对共性需求做开发相应的功能件,这将有助于将成本进一步降低。

思考:机器能取代人吗?人和机器的价值如何去实现?

机器人服务员的出现,在很大一部分顾客眼中 ,不仅仅是有趣、新鲜的,还具有着强烈的威胁感。比如,人们会为人类“服务员”们担心,又有一大批服务员要失业了,机器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以后该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也是整个机器人行业的设计者、创始人们要面对的“舆论问题”、“社会问题”,而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往往也决定着机器人如何进入人类生活当中、与人类社会发生交融的方式。

首先,机器人目前尚且处于“弱智能化”阶段,初步拥有阶段性的劳动属性,对人类的威胁性并没有那么强烈,所谓AI主播、AI克隆人的强烈冲击实际上还是来源于背后人力的支撑,交互、工作模式等等也都来源于人力设计者和工程师的操纵。这也就是说,机器人并没有思考能力,而是人才发挥能力的一个中介,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不仅为替代了最高频、重复、枯燥乏味、意义较少的工作环节,还提供了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机会”,这能够有力推动人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解放,真正实现机械的事交给机器人去做,而拥有更有意义的想象力、创造力能力的人类,可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其次,商服机器人当前进入工作领域,实现商业化,还需要人力的辅助,这绝不是说机器人没有发挥足够的智能作用,而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机协作”才是机器人工作属性与人力价值实现平衡的一种体现,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且机器人在分量极重的工作环节中提供便利性,这也有助于服务业如餐饮、酒店、商场等行业真正实现人力优化、降本增效,解决当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均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行业规模又不断扩大带来的“用工荒”、管理难、用人难的压力和问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