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摘取诺奖62年后,杨振宁与马化腾携手干了这件大事!

   时间:2019-10-31 17:57:43 来源:第一产经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当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全球华人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两位科学家打破了外界对中国没能摘取诺奖的质疑。

不过,杨振宁荣获诺奖这62年间,摘取诺奖的华人仅有11位,远低于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其中,以公认含金量最高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为准,华人仅有9位获奖者。去年7月,96岁的杨振宁便在清华大学对“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的现象连发三问: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

减少青年人才埋没,才更有希望培养一流学者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能成为达到“一流”的水平。提高一流科学家的比例,最核心的还得减少人才的埋没,优化科研资源的分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下许多想做事、能做事的青年学者,常常困于科研经费的支持和生活的压力,甚至为此郁郁不得志。

然而,青年是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杨振宁35岁就夺取诺奖;爱因斯坦在26岁就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于同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居里夫人发现“钋”和“镭”时年仅31岁;霍金提出“霍金辐射”时也只有33岁。

只有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无忧的科研与生活环境,才能减少人才埋没,提高培养出“一流科学家”的概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青年千人计划”使情况有所改善,不过每年入围者也就五六百人,杨振宁的难题尚且不是一方力量就能解决。

“科学探索奖”激励潜力,拒绝人才埋没

杨振宁不仅提出问题,也在力求解决问题。在“杨振宁三问”提出后不久,腾讯基金会就宣布设立首期 10 亿元的“科学探索奖”,杨振宁便是发起人之一。据悉,该奖项获奖人年龄上限为45岁,每年将有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机会被遴选出来。一旦获奖,每人将连续5年获得每年60万人民币的直接资助。

科学探索奖的发起科学家们表示:过去,很多科学奖都是对已取得科技成果进行奖励,而“科学探索奖”奖励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从事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的未来可能。“鼓励探索,激励未来”是“科学探索奖”主要的目标。从这点上看,“科学探索奖”与其他科学奖项相比,更像一部“望远镜”,更具长远的目光。

今年是“科学探索奖”的第一年。在9月发布的首期获奖名单中,我们惊喜地发现,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确实体现该奖项为青年学者“雪中送炭”的初衷。不过目前获奖人具体的获奖理由尚未公布,据“科学探索奖”官方信息,在11月2日的颁奖典礼上将会揭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