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市场监管总局公示新一批反垄断罚单 程序申报成监管重点项

   时间:2021-04-30 17:52:58 来源:DoNews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4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去年底以来的第三批投资并购申报程序违规罚单。

其中,阿里健康、蚂蚁集团、万达、腾讯、滴滴、美团、苏宁等行业头部企业名列其中,滴滴和腾讯各收三张罚单。处罚的缘由依然是“事前申报”程序问题。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分别于去年12月和今年3月因事前申报问题公示过2批处罚结果。

不过,本次公示罚单中也再次明确,相关案件均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即不存在实质性“垄断行为”。

连续三起罚单,涉及互联网、零售、地产、传媒、汽车等行业头部企业超过17家,均是对历史投资申报程序的集中“矫正”。据了解,尽管监管部门在2008年即实施反垄断法,但实操中各企业并未完全执行相应的事先申报机制。

结合监管动向来看,未来 “事先申报”将成为各行业投并、合营行为中最受关注的重点项之一。

龙头企业更易中枪

根据《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达到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应当事先向市场监管总局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中的申报标准是,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或是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经营规模和营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更容易触发“申报”环节。而根据一家股权投资交易机构人士透露,过往行业内部基于效率原则,没有充分重视反垄断程序申报。

“其实这种情况在行业内部普遍存在”。该行业人士直接表示。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三次罚单披露过程中,阿里、滴滴、腾讯、美团、字节等头部企业频繁上榜的原因。

“连续三次,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处罚,虽然金额不大,但态度明确,说明市场监管总局很明显在立规则,以后只要到达申报规模,谁也不敢再存侥幸心理了。”上述人士如是说。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初,腾讯总计投资企业超过800家,2020年全年这一数字还在加速。而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阿里系共对外投资433家公司,发起/参与投资事件529起,总披露投资金额达8276.9亿元人民币。公开数据显示,一季度字节跳动已对外投资16起,仅并购就达到 5 起,在互联网公司中最高。最近两年,美团投资、快手、哔哩哔哩、小米等大公司的投资部也比往年更活跃。

因为投资行为频发、基数大,涉及需要事先申报的案例数量就多,BAT这样的大企业“中枪”概率就会很高。

程序申报将成为 “必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次所有监管罚单中均明确:相关违规交易事项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可通俗理解为,这些交易本身并不涉及垄断行为。此外除了罚单外,监管部门暂时也未采取更多行政手段。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先林曾表示,这类案件的情况并不算复杂,都属于达到了我国经营者集中需要申报反垄断审查的门槛而没有申报,而不涉及实体上的违法,也就是通常理解的垄断行为。

在上述行业人士看来,由于此前行业内部不规范的申报行为比较普遍,所以近期几次密级处罚背后,或许是监管机构“敲山震虎”,监管重点更多是在警示行业,未来需要遵守监管规则。

公开数据显示,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至2020年11月3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以及此前的商务部先后公示了3300件经营者集中审查案件,其中3250起获得无条件批准,48起获得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仅2起被禁止了集中。

“立规矩并不等于不批,其实绝大部分企业都不涉及真正的垄断行为,现在监管效率非常高,大家其实不用有不必要的担心,现在的监管有利于行业发展更透明。”上述人士说。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