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一带一路”的人文维度

   时间:2021-09-27 10:19:34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怎样使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国家战略、时代使命结合,与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需求同步?孔子学院应如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发展自己?经过16年的发展,百年变局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孔子学院正在经历转型升级,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和前瞻思考。李丹教授在其新书《“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是对此提供的答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GJ009)的结项成果,书里系统论证、深入探寻了孔子学院从全球化开拓向本土化融入转型的内在要求、外在条件、政策机制、策略路径,指出孔子学院要实现转型升级,本土化是孔子学院发展的必然、实然与应然。

首先,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深入发展的必然之举。孔子学院源自中国,办在海外,是中外合作的结晶。中外合璧的办学模式、置身海外的机构设置决定了孔子学院发展要因地制宜、因需施教、因势利导。孔子学院要想在异域开花结果,必须植根本土,融入当地,依托所在大学、发动当地力量,与国外合作方形成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走融合发展之路。作为中国基因、异域生长的中华文化苗圃,孔子学院只有深植厚土才能根深叶茂,否则就像移植的盆栽植物根基不深,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更经受不了风吹雨打。

其次,本土化是孔子学院融合发展的现实之路。在顶层设计上,孔子学院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本土化的考虑。在具体工作上,无论是机构设置、管理运营、教学安排,还是资源统筹、师生招考、活动实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方机构来完成,外方大学的支持配合、外方员工的能力态度直接影响着孔子学院能否顺利开设和深入发展。这些年来,全球各地孔子学院在本土化发展方面都开展了创新性实践,累计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汉语教师近50万人次,编写本土教材3000多册。在孔子学院带动影响下,近70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近200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专业。孔子学院从师资、教材、课程到管理、目标、定位,都正在与当地相契合、相适应、相交融。

再次,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持续发展的应然之道。孔子学院惠及全球1亿汉语学习者,受到广泛欢迎,取得非凡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不适问题,不时遭受外部不解质疑和不良舆论的困扰。事实说明,凡是与孔子学院事业紧密相关的师生员工、相关管理人员、学习或项目的受益者、活动的参与者、中国文化的“粉丝”,他们了解孔子学院的工作,感受到了孔子学院的价值,享受到了汉语和中国文化之美,都会自觉支持、由衷欢迎孔子学院。因此要努力通过本土化使孔子学院发展与所在大学、当地社区和所属国家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外互动、内外联动的一体,让中外合作方变成利益、责任、命运的攸关者和共同体。

在一定意义上,孔子学院的本土化程度决定了中外的利益融合程度、当地认可程度、对华信任程度、承担责任程度、抵抗风险程度。如果说孔子学院总部和汉办通过全球化使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话,那么各地孔子学院则通过本土化使中国基因在异域站稳脚跟,开花结果。本土化事关孔子学院是否契合所在国家和当地需求、能否满足学生的汉语学习要求、能否反映共建“一带一路”沿线民众诉求。有效的本土化不仅有助于孔子学院应对外部挑战,形成发展合力,而且有利于孔子学院改进办学机制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论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现实意义,不仅在人文交流合作意义上对教育本土化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建构了孔子学院本土化的完整指标体系,为促进孔子学院实现融合性发展、顺利迈向2.0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案例支撑和实证分析,同时该书为“一带一路”研究增添新的人文脉络和孔院维度,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的专门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也有助于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孔子学院提供的语言、文化、人才和信息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合作、推动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