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幅绿色转型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广袤的戈壁滩上,太阳能发电板如向日葵般向阳而生,形成了一片浩瀚的“光海”。这里,不仅是传统煤电产业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沿阵地,更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热土。
新疆,作为全国能源资源的重要保障基地,正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从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到电网通道的全面建设,每一步都坚实地迈向绿色未来。如今,天山南北,风车旋转不息,光伏阵列严整有序,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高达1998.5万千瓦,位居全国之首。截至10月下旬,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84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一半。这一串串数据,不仅见证了新疆能源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也映射出我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宏大趋势。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不仅在新疆,更在全国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今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97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3%,新车销量占比接近40%。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更是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
这些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推动了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更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重庆某智慧工厂,智能化设备和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了关键工序的100%自动化,一分钟即可下线两台新能源汽车。而在陕西西安的电池工厂,智能搬运机器人和机械臂在无尘车间内灵活穿梭,平均0.8秒就能下线一片太阳能电池。
创新技术如5G、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正在全国多地落地生根,刷新着生产场景,提升着生产效率,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21家,省级智能工厂万余家,“灯塔工厂”总数达到72家,占全球的42%。
在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研发领域,我国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效硅基光伏电池、大功率风电叶片、固态电池等尖端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障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推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例如,河南将新能源汽车纳入重点培育范畴,已构建起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乃至物联网的完整产业链条。
广西南宁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同样成果显著。该市成功引进多家新能源电池“链主”企业,吸引了上下游企业接连落地。2023年,南宁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超2000%,预计2024年产值增长超40%。随着新能源电池相关项目的陆续投产,全市电池及配套产业将进一步聚链成势。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的背景下,确保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成为重要命题。专家建议,应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国际合作,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完善产业链布局,构筑产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