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光伏“欧佩克”成立,能否带领行业走出寒冬?

   时间:2024-12-08 09:07:5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4年中国光伏行业大会的聚光灯下,一场旨在挽救行业寒冬的自律行动悄然拉开序幕。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33家领军企业共同签署了一项自律公约,誓言通过限产、限价的方式,携手共渡难关。

这项公约的签署,并非一蹴而就。在律师团队的见证下,各企业法人代表郑重其事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背后是长达数月的磋商与博弈。为了确保公约的公正执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还组织了专业团队,计划对全国300多个光伏基地的产能进行全面核查,预计公约将在2025年元旦前后正式生效。

公约虽为行业自律性质,但并非没有约束力。其保障机制包括设立保证金安排,以及严格遵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招投标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尽管具体保证金细节尚未明确,但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有第三方机构的加入,公约的执行并不困难。

公约签署当天,会场外守卫森严,参会者需上交手机等电子产品,以确保会议的保密性。这样的保密等级,自今年10月的上海闭门会以来已成为常态。尽管会议并未公开出现在大会议程中,但消息灵通的机构分析师们仍设法获取了部分信息,尽管内容有限。

这场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参会企业几乎涵盖了光伏行业的所有大佬,除了因故未能出席的通威集团刘汉元主席外,其他企业悉数到场。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甚至不惜从香港路演现场赶回,只为参加这场闭门会议。会议还聘请了包括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机构参与,以确保公约的公平、公正与落地执行。

光伏行业的困境,已无需多言。截至2024年,我国光伏相关企业近200万家,从业人员350余万人。此次自律行动,直接关系着无数人的生计。在光伏领袖对话上,英发集团董事长张发玉的呼吁,更是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我们都是靠这个行业吃饭的人,我呼吁我们要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这个行业!”

公约的签署,并非一帆风顺。在会前的磋商中,各家企业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最终达成了共识。所谓“同”,即同意行业自律,限产、限价;所谓“异”,则是各家企业在产能分配上的细微差异。有的企业希望能在产能上多争取一些,有的则表现得更为严谨,希望能够公正、客观地计算产能分配额度。在激烈争辩时,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以身作则,最先做出妥协与让步,为行业树立了表率。

公约的签署,不仅是对内的自律,更是对外的宣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公开主题演讲中回顾了协会的工作,并表示将积极向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反馈行业困局,并提出解决方案。此次自律行动,对成本、产能、政策三大工作方向设置了三个工作组,由隆基绿能、晶科能源与天合光能担任组长单位,充分体现了行业的团结与协作。

在产能分配上,公约充分考虑了市场要素,特别是市场占比和市场变化,旨在实现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也兼顾了不同光伏技术路线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电池环节,TOPCon、HJT、BC等不同技术路线均得到了合理的照顾和让步。公约还限制了新的产能投资,要求企业新建产能必须用关停老旧产能进行替换,以遏制产能过剩的势头。

对于硅料库存问题,公约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尽管硅料价格已低于现金成本,但企业们因担心停产后再难以重启,而迟迟未选择减产。这导致了市场上存在大量硅料库存,对光伏产业的价格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公约在产能分配上考虑到了硅料库存的不利影响,给到各家硅料企业的指标或配额标准,按照实际出货量计算,而非产量或开工率。

自律公约的签署,不仅是对行业的自救,更是对市场的尊重。在当下光伏市场惨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们普遍高负债率、低货币现金,紧绷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通过自律行动,企业们或许能有更多的时间静下来考虑技术、管理、产业生态、行业可持续性等问题,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自律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公约的签署只是第一步,未来的执行与监督仍需各方共同努力。但无论如何,这次光伏行业的自律行动,已经展现出了行业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决心与勇气。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