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雪球嘉年华”主会场,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时代的投资机遇与挑战的深入讨论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雪球平台上的知名用户@黑桐数据risksdig、@痛快舒畅以及@一线指战员共同探讨了智能化如何重塑汽车产业,以及这一变革背后的投资价值。
讨论伊始,@黑桐数据risksdig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智能化之后,车企及整个行业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痛快舒畅回应道,数据、算法和算力已成为当前热议的三大核心要素。无论是智能汽车还是未来的人形机器人,这三者都是其底层逻辑的基石。对于主机厂和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从传统的制造和外包模式,向全链条的数字资产运营和管理者转变,甚至未来将成为能源和算力的经营者。这一转变对主机厂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也标志着行业格局即将迎来重要转折点。
接着,@黑桐数据risksdig进一步提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后,企业技术的迭代可能会加速,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意味着新的机遇。那么,如何看待智能化下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问题?@一线指战员指出,智能驾驶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到基础科学研究上,只有在算法层面取得突破,AI才能迈向更高台阶。智能汽车已经实现了AI最大应用场景的正向商业闭环,这一循环将不断壮大,同时推动AI本质的提升。
关于中国智能化汽车的智驾发展现状,@痛快舒畅表示,从存量角度看,智驾的渗透率目前仅为3%至5%,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路径上,智驾本质上并无代差,只有时间差,这主要由投入起点和数据量级决定。短期内,各家的时间差大约在12个月左右。
投资者对中国新能源车智能化的企业智能化水平尤为关注,头部企业是否会趋同还是差异化加剧?@痛快舒畅认为,在头部聚集效应下,头部智驾企业在技术实力和公司实力上均呈现聚集状态。算力投入方面,理想、特斯拉等企业每年在算法和算力上的研发投入高达100亿人民币,且这一门槛未来还将不断攀升。大企业更注重避免“卡脖子”问题,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需要有统一的框架。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车时是否应将自动驾驶或高阶智能驾驶作为核心考量因素?@痛快舒畅从FSD选装率和智驾里程占比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FSD全球选装率不足10%,且智驾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权重不高。2023年与2024年国庆节期间,造车新势力公布的智驾里程占比也未发生显著变化。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拥有优秀算法的公司潜力巨大,同时与智驾相关的传感器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在高阶智驾价格逐渐降低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竞争是否会进一步加剧?@一线指战员认为,智驾已成为国内车企的核心战略方向,未来或将加剧头部品牌的聚集度。智驾投入巨大,不仅涉及算法研究,还包括算力投资。头部车企在算法研究上投入的人力资源也非常巨大,小公司与大公司相比,在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上均处于劣势。智驾“越用越好用”的特性将提升用户对头部品牌的粘性,随着智驾技术的成熟和个性化适应度的提高,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谈及明年国内新能源车的增长空间,@痛快舒畅指出,今年前10个月,纯电动车增长2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分别增长80%和106%,整体市场增长40%。未来两年,市场将呈现消费保守、对纯电有顾虑以及更倾向购买知名品牌等特征。因此,插混和增程将是替代燃油车的最佳选择,纯电车型次之。明年仍将是插混和增程车型的大年,而20万以下的价位段以及北方市场将是未来新能源车的最大增量。
对于头部车企间的竞争,@一线指战员用“大而美”来形容未来趋势。未来的智驾要求企业具备强大能力,这将迫使企业拓展业务范围。以华为为例,从程控交换机经销商起步,逐步拓展到移动通信、数字通信等领域,因被美国制裁而不得不攻关核心科技领域。未来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将是“大而美、大而强”,大湾区的企业如比亚迪等,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