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场风波将公众视线聚焦于极越汽车。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画面中,极越CEO夏一平被大量员工围堵在办公室门口,现场气氛紧张,员工们高喊着要求夏一平出面回应公司现状。
据目击者描述,部分情绪激动的员工担心夏一平会“跑路”,强烈要求公司在当天结清工资,甚至提出扣留其身份证和护照的极端要求。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关注。
12月11日下午,夏一平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坦诚公司当前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立即进行调整。然而,这封信并未能有效安抚员工的情绪。当晚,极越汽车的多个部门宣布就地解散,包括交付部门在内,国内的部分门店也相继暂停营业。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极越各地的主播们纷纷开始在线求职,而网络上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极越车主,他们表示正计划组团退车。这一系列事件无疑给极越汽车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回顾今年年初,同样面临裁员困境的高合汽车及其CEO丁磊,却以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退场。当时,尽管高合也遭遇了销量下滑和融资环境恶化的双重打击,但丁磊在春节前并未宣布任何裁员消息,而是选择在新年开工第一天宣布停工停产六个月进行休整,这一做法赢得了不少员工和车主的理解与支持。
那么,为何同样是裁员,高合和丁磊能够“体面”退场,而极越和夏一平却陷入了如此动荡的局面呢?分析认为,这主要源于宣布裁员的时机、债务问题以及CEO的口碑差异。
首先,在宣布裁员的时机上,丁磊选择了春节前这个相对敏感的时间点之前,而夏一平则选择了在年前“突击大裁员”,这无疑加剧了员工的恐慌和不满情绪。其次,在债务问题上,极越一直存在现金流问题,且近期被曝出拖欠供应商和媒体款项,这无疑加剧了公司的信任危机。最后,在CEO的口碑上,夏一平被指缺乏直面问题和员工的勇气和态度,且被质疑任人唯亲、能力不足,这进一步加剧了员工对公司的失望和愤怒。
极越在裁员方案上的处理也备受争议。公司给出的两个选项要么让员工在12月16日前自愿离职并签署协议(赔偿2月15日前到位但不一定发放),要么选择停薪留职但不缴纳社保和公积金。这一方案被员工戏称为“原地解散”和“为爱发电”,显然无法让员工满意。
相比之下,今年某日系车企在裁员时采用了“N+2+1.8”的丰厚补偿方案,不仅让员工在离开时获得了应有的补偿,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一做法无疑为极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当前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裁员已成为不少车企“断臂求生”的无奈之举。然而,如何妥善处理裁员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更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极越汽车此次事件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在裁员时必须合法合规、公平公正、充满人性关怀,否则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员工和用户双双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