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极越汽车——这家承载着百度造车梦想的企业,轰然倒塌,为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的热潮泼上了一盆冷水。
极越的陨落,让员工们措手不及。他们曾是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联姻的信心所在,见证了极越从月销三位数到四位数的飞跃式增长。尽管与造车新势力中的佼佼者相比,极越的销量仍显逊色,但其连续翻倍的涨势和20%的高增长率,曾让许多人相信,腾飞的日子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这个被内部视为“命运转折点”的关键时刻,百度却突然反悔,未能如约追加投资。据知情人士透露,百度原计划在11月底向极越注入十亿元资金,以助其偿还贷款并恢复生产。但这笔至关重要的资金,却最终未能到账,成为了压垮极越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顾极越的历程,百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极越的前身集度汽车成立于2021年,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百度负责产品定义和技术研发,而吉利则承担生产制造。然而,随着造车资质的悬而未决,集度汽车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2023年第三季度,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吉利持股比例上升至65%,百度则降至35%。虽然从股权结构上看,百度似乎已将造车主导权交给了吉利,但实际上,百度在极越董事会仍享有4个席位,并控制着关键决策权。
然而,百度对极越的支持却逐渐减弱。据界面新闻了解,百度主要以股东和财务投资人的身份参与极越事务,对管理层放权。但随着极越销量未能达到预期,百度开始加强监管,派来代理CFO担任极越董事长,监管公司发展。然而,这种迟来的监管并未能挽救极越的命运。
与此同时,吉利对极越的支持也显得力不从心。作为一家拥有近四十年历史的汽车公司,吉利在新能源领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极氪,并在内部资源倾斜上更看重极氪。这使得极越在吉利内部的地位显得尴尬,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
极越的失败,不仅在于股东的支持不足,更在于其内部管理的混乱。据界面新闻了解,极越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上与百度存在严重分歧。百度提供的自动泊车和行泊一体技术,以“黑盒”模式运行,极越方面无法改动内部逻辑,只能将问题提报给百度。这种低效的合作方式,使得极越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上陷入被动。
极越在产品设计上也存在严重问题。其首款车型极越01以“汽车机器人”为标签,推出了半幅方向盘、异形长条屏等前卫设计。然而,这些设计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极越01上市后仅一个月就全系价格下调3万元,这一举动不仅未能挽回销量,反而加重了用户的疑虑。
在销量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极越的资金链开始断裂。据知情人士透露,极越在10月份就已经开始停产。尽管员工们仍在努力争取新的资金支持,但最终还是未能避免破产的命运。12月份,因极越欠款,吉利方所有对接极越的供应商物资不再出货,生产全面停摆。
面对极越的破产,百度和吉利两大股东终于开始直面问题。经过多轮沟通,双方开始转账流程,为员工缴纳拖欠的社保。同时,百度和吉利也联合声明,将积极协助极越管理层妥善处理相关事宜,解决员工离职补偿以及车辆使用、售后和保养等问题。
然而,对于极越的未来,市场并不乐观。据熟悉百度投资事务的人士透露,百度大概率不会继续支持极越。这意味着,极越的破产已经成为定局。这家曾经承载着百度造车梦想的企业,最终以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离场,为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热潮敲响了警钟。
在极越的破产背后,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的艰辛与不易。尽管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但在汽车这个传统而复杂的行业中,互联网巨头们仍需谨慎行事,以免重蹈极越的覆辙。
同时,极越的破产也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创新力和竞争力,成为了每个汽车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对于那些试图跨界造车的企业来说,更是需要深思熟虑,以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