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极越崩塌启示:造车需全力投入,产品经理难撑CEO重任

   时间:2024-12-14 16:09:2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造车新势力极越的突然崩塌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家曾被视为百度和吉利联手打造的新星,在短短数日内便走到了尽头,让不少人感到震惊。

据知情人士透露,极越的崩溃并非毫无征兆。早在几天前,网络上便出现了关于极越“原地解散”的传言,但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无端的猜测。然而,当消息真正传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震惊了。办公室里的员工突然失业,直播间里的销售被告知公司倒闭,中层管理者在朋友圈无奈发文,连CEO夏一平也只能以自嘲的笑容面对这一切。

随后,百度和吉利联合发布了声明,表示将承担员工的社保和后续赔偿,同时接手车主的质保和软件更新。吉利更是单方面表示,将兜底极越车主的终身质保和售后服务。然而,这些承诺目前还只停留在纸面上,未来的具体执行情况仍然未知。

回顾极越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从一开始就试图寻找一条“最低成本”的造车路径。作为百度造车目标的承载者,极越(原名集度)在诞生之初便获得了20亿元的启动资金,并由百度主导。集度本身被视为百度向智能电动车领域进军的标杆项目,其目标是通过轻资产化的方式,利用合作伙伴的平台进行研发和生产。

然而,这种轻资产化的思路很快便遇到了困难。随着国家收紧“代工”要求,集度这样的“互联网+汽车”合资公司无法完成生产落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利和百度再次组建了一家名为“极越”的公司,由吉利占大比例股份,负责生产制造,并将产品独家授权给集度销售。这一变动不仅影响了集度的产品进度,也让其无法充分预热新车。

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但极越在造车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用四五十亿的资金,极越成功打造出了两款车型。其中,极越01作为首款车型,基于吉利的SEA浩瀚架构研发,重新设计了电子电气架构,并定位为面向更主流市场的中大型SUV。然而,由于极越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宣传不足,这款车型并未能取得预期的市场反响。

百度在造车方面的投入也显得不足。尽管百度拥有强大的AI技术和资源,但在对极越的投资上却显得吝啬。在A轮投资之后,百度便没有再进行大的动作,只是给极越提供了一些前瞻技术上的应用支持。这种态度也导致了极越在后续渠道、营销等方面的乏力。

有消息称,百度原本计划再给极越投资30亿元以维持其发展,但在听到极越方面表示要达到盈亏平衡还需再投入100亿元、花费两年时间后,百度便不再接话。尽管百度拥有充足的现金储备,但似乎并不愿意为极越承担更多的风险。这可能与百度对AI战略的摇摆有关。近年来,百度在AI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投入和不确定性。因此,百度可能认为将资源投入到其他更有前景的领域更为明智。

作为极越的CEO,夏一平在极越的失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是推动AI上车的“坚定信仰者”,对产品和智能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他在企业经营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夏一平过于关注产品本身,而忽视了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导致极越在定价、销售等方面频频失误,错失了市场机遇。

例如,在极越01的定价问题上,夏一平过于自信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市场的反馈和消费者的需求。结果导致极越01的上市价格过高,智驾功能需要额外购买,直接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在意识到定价失败后,夏一平虽然宣布了降价和智驾功能免费的活动,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销售时机。

夏一平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也导致了极越的内部混乱。他过于关注产品细节,而忽视了管理层级的失效和市场营销团队的缺失。这导致极越在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发展滞后,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竞争。

极越的崩塌不仅让百度和吉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让整个造车新势力行业再次陷入了深思。造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团队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尽管极越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其留下的技术资产或许还能在其他产品中继续发挥作用。例如,极越基于吉利的SEA浩瀚架构研发的JET电子电气架构等,都是值得借鉴和应用的宝贵资源。这也提醒我们,在造车新势力行业中,技术的积累和传承同样重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