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汽车赛道拥挤,谁将是下一个掉队者?

   时间:2024-12-19 10:31:2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4年末,汽车行业的平静被一家名为极越的新兴品牌突如其来的崩溃所打破,这一幕如同一出荒诞剧,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这家品牌,在前十个月中月均销量仅为1,135辆,却如同一股寒流,迅速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让每一个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市场的严酷。

智能电动汽车的赛道已经愈发拥挤,对于新品牌而言,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有限。同样,对于那些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车企来说,时间窗口也在迅速关闭。

从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角度来看,2024年的市场表现显示,市场总量约为2,75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规模约为2,250万辆,海外市场出口量接近500万辆。而新能源市场的规模,更是达到了1,234万辆。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有多少玩家在争夺份额呢?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生产和销售的汽车品牌共有121个,其中中国本土品牌89个,外资品牌31个,而独资的外资品牌仅有特斯拉一家。这些品牌中,月均销量过万的品牌占比35.5%,以月销5,000辆为标准的品牌占比则达到了46.3%。

具体来看,月均销量超过50,000辆的品牌仅有10个,占比8.2%。这其中包括4个合资品牌,1个独资外资品牌(特斯拉),以及5个中国自主品牌。其中,比亚迪品牌月均销量高达30.9万辆,大众品牌月均15.8万辆,奇瑞品牌月均12.7万辆。

月均销量在10,000至50,000辆之间的品牌有33个,占比27.3%。这些品牌中,合资品牌8个,自主品牌25个。例如,奔驰品牌月均销量4.9万辆,奥迪品牌月均4.8万辆,日产品牌月均4.8万辆。

月均销量在5,000至10,000辆之间的品牌有13个,占比10.7%。其中,合资品牌5个,自主品牌8个。例如,捷达品牌月均销量0.88万辆,林肯品牌月均0.87万辆,哪吒品牌月均0.86万辆。

而剩余的65个品牌,月均销量均在5,000辆以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根据市场规模、企业数量以及市场表现,可以明显感受到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接下来的2-3年,将是产业加速发展、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

在这场竞争中,企业已经没有短板可言,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成为致命伤。比如缺乏品牌辨识度、产品缺乏特色、无法形成规模、无法持续盈利、售后服务不到位、组织效率低下、信誉受损等,都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极越的“闪崩”虽然看似偶然,但实际上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