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行业在2025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各大AI公司在这个春节期间纷纷忙碌起来,竞相发布新产品、推动技术开源,并加速商业化进程。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震撼了美国科技圈,也促使整个中国AI行业在春节前后加速推进。AI公司们发布新品的节奏不断加快,从最近爆火的Manus到通义最新开源的推理模型QWQ-32B,AI从业者们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冲击。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北京五道口地区再次成为了AI创业公司的聚集地。这里是清华系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势力范围,培养了大量顶尖AI人才。为了吸引清北的人才,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将北京办公室设在了清华南侧约2公里的融科大厦,而Manus背后的公司则隐藏在字节跳动附近的办公园区里。
五道口的写字楼里,每天都有新的AI创业公司涌现,同时也有公司黯然离场。在这个大模型发展迅猛的时代,每家公司都在拼命奔跑,否则很容易被淘汰。在这里,机遇与内卷并存,AI从业者们既兴奋又焦虑。
2025年第一季度即将过去,AI公司的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年被业内认为是智能体(Agent)的爆发之年,同时也是基础大模型之争迎来终局的一年。技术优势成为争取时间窗口的关键,而场景、流量和人才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过去一年,AI行业的预期发生了显著调整。曾经如日中天的OpenAI逐渐被竞争对手Anthropic超越,其最新发布的大模型GPT-4.5也未能引起轰动。与此同时,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挑战着从业者的认知。就连曾经对AGI持怀疑态度的投资人朱啸虎,在看到DeepSeek后也改变了看法。
DeepSeek的出现为何能让从业人士振奋?它给行业带来了什么?像素绽放PixelBloom创始人兼CEO赵充认为,DeepSeek的意义在于开源带来的技术红利、C端AI应用成本门槛的降低以及“场景定义技术”进入新阶段。DeepSeek的开放策略迫使全行业重新思考技术垄断的边界,而其引发的成本革命将决定商业终局。
除了通用大模型的竞争,垂类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以AI视频生成为例,这个赛道已经从最初的PPT形态向更加拟真的质量进化。生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唐家渝预测,今年国内AI视频生成领域可能只会留存3家顶尖企业,全球则是5家。
在这场AI竞赛中,大厂们也在积极投入。从免费、开源到联动DeepSeek,大厂们在新兴领域的机会出现时总是迫不及待地上车。每当有新的现象级产品出现,大厂们都会迅速反应,调整组织架构和战略布局。
例如,阿里将AI to C战略日益清晰化,夸克和通义千问完成合并;腾讯则将多个AI产品团队从PCG转入CSIG,集中发力。大厂们在硬件端的投入也毫不吝啬,字节跳动、阿里和百度纷纷宣布了未来在AI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资计划。
然而,在不确定性更强的AI 2.0时代,真金白银不一定能换来奇迹。洗牌随时都在发生,生态既是大厂弯道超车的希望,也是小厂难以逾越的壁垒。面对大厂的流量和场景壁垒,创业公司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一些创业公司选择与大厂共生,通过合作避免直接竞争。例如,AiPPT.cn通过与大厂合作,借助其流量入口成为垂类赛道的头号玩家。而另一些公司则选择啃下大厂难以涉足的硬骨头,如容联云在金融、客服领域的深耕。
随着用户对AI的感知越来越明显,2025年有望成为智能体的“爆发之年”。AI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从写报告、做PPT到陪伴应用,AI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AI与SaaS的结合也将带来行业颠覆,大模型的出现将加速这一过程。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AI公司们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密度和人效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如赵充所言:“2025年,所有的App基本上都会被AI改造一遍,所有的行业全部明牌,大家拼的就是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