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地月卫星激光测距领域取得了两项引人注目的重大进展。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据悉,4月27日,中国科学家利用一台1.2米望远镜新升级的近红外月球激光测距系统,在白天强光的干扰下,依然成功捕获到了来自约13万公里外的天都一号卫星的单角锥反射器返回的激光回波信号。紧接着,在23日的凌晨,科研团队再次传来捷报,成功探测到了距离地球约35万公里的DRO-A卫星的激光回波信号。
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就像科学家们手持一把精准的“宇宙标尺”,向数十万公里外的卫星发射激光,并通过计算激光往返的时间差,精确测量出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距离。这一技术的难度之大,无异于在万米之外精准命中一根移动的发丝。
在此之前,全球仅有法国掌握地月尺度卫星激光测距能力。此次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学家还首次在白天成功开展了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这一成就更是国际首次。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李语强研究员表示,过去由于白天存在强烈的太阳光背景噪声,极微弱信号的探测和实时识别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而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将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的观测窗口从夜晚拓展到了白天。他形象地比喻道:“就像在宇宙中打手电筒,过去只能在晚上进行,现在我们白天也能做到了。”
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星任务的总指挥陈晓指出,这两项重大突破对于提升地月空间导航定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后续深空探测重大工程任务的论证与实施。这一技术的突破,无疑将为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太空中的星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古人曾用几何、阴影和想象力来“丈量星空”,虽然不够精确,但却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通过一把“宇宙标尺”,人类已经能够精确测量出太空中的距离,并打破了深空作业的昼夜限制。
李语强研究员强调,测量地月距离以及地月空间卫星距离不仅是天文学的基础工作,更是推动人类理解地月空间物理、月球运动规律、深空时空基准等多项科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技术的突破,无疑将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