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在2024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家企业深陷困境,业绩大幅下滑,甚至面临退市风险。这一年的光伏市场,降价潮汹涌澎湃,四大主材主流产品价格跌幅均超过29%,加上美国关税壁垒的冲击,使得企业经营压力倍增。
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各家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力求缩减开支,精兵简政。据数字能源DNE统计,结合各公司年报,多数A股光伏上市公司的人员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且人员变动与经营业绩、主营业务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裁员潮中,ST聆达成为裁员比例最高的企业,裁员幅度高达86.67%,员工人数从600人锐减至80人。另一家ST公司ST泉为的裁员幅度也达到了51.99%,员工总数不到300人。亿晶光电、京运通、爱旭股份、东方日升、ST沐邦等业绩降幅较大的公司,裁员比例均超过40%。
然而,即便是一体化巨头,如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也未能幸免于裁员。晶科能源裁员比例达到41.07%,隆基绿能更是高达49.57%。这两家公司不仅是光伏制造板块的营收巨头,也是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的佼佼者。然而,2024年它们的营收均大幅下滑超过20%,归母净利润也遭受重创,晶科能源归母净利润暴跌98.67%,隆基绿能则从盈利转为亏损。
相比之下,光储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成为唯一营收、净利双增的企业,员工总数同比增长26.3%,超过1.7万人。光伏辅材胶膜龙头福斯特的员工总数也同比增长了2.8%,虽然业绩有所下滑,但营收、净利降幅均在30%以内。
在裁员大潮中,龙头企业面临着如何在精简人员的同时保持竞争力的难题。以隆基绿能为例,该公司裁员比例高达49.57%,生产人员和职能人员首当其冲,同比减少均超过50%。技术人员也受到冲击,同比减少42.8%。然而,销售人员却同比增加了22.56%,尽管总人数较少,但这一变化使得人员结构发生了调整,技术人员占比增加至25.86%,销售人员占比也提升至4.45%。同时,员工教育程度也得到提升,大专以下员工占比缩减,本科及大专以上员工占比增加。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员工人数的下降使得隆基光伏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同比减少7.16%。同时,降薪与裁员同步进行,隆基支付的员工薪酬同比下降33.53%,管理费用也同比下降了30.2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迭代路线之争的关键时刻,隆基的研发员工人数和待遇同样下降,研发费用同比降低20.48%。
尽管各家公司都在努力缩减开支,但成本的压降速度仍赶不上价格和收入的下滑。隆基绿能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6.23%,高于营业成本27.79%的降幅,毛利率降低至7.44%,硅片业务甚至出现了负毛利率。
除了国内市场,光伏企业的出海之路也遭遇了挑战。随着国际贸易局势的严峻,我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的经营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些企业传闻称部分厂区关闭,管理人员转战他国。虽然从2024年财报中难以获取太多相关信息,但出海领头羊晶科能源曾披露过拥有超过一万名境外员工,而阳光电源则披露了海外员工数量的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
在东南亚四国产能销路受限的情况下,光伏企业可能会更多转向中东的沙特、阿联酋或其他东南亚国家。一体化组件大厂在美国的工厂落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地对工厂“美籍身份”的看重使得一些企业不得不进行风险防范操作,这些变动也将影响到境外员工。
光伏企业员工的变动趋势不仅反映了行业的现状,也为未来埋下了伏笔。尽管当前行业面临困境,但龙头企业仍在尽力保留研发人员,为今后的复苏和发展留下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