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大突破!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实现千米外毫米级成像

   时间:2025-05-11 09:09:5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光学成像技术领域,一项突破性的进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研团队联手取得。他们成功实验验证了一项新技术——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远在1.36公里之外、毫米级尺寸目标的超清晰成像。

这一创新成果的核心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成像技术受限于单个孔径衍射极限的瓶颈。为了直观理解这一突破,可以类比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在射电波段捕捉到的M87星系中心黑洞图像,那是一项地球尺度的合成孔径技术成就。然而,将类似技术应用于光学波段却面临大气湍流引起的相位不稳定性难题。

历史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Hanbury Brown和Twiss提出了强度干涉成像技术,并在1956年成功测量了天狼星的直径。与振幅干涉技术相比,强度干涉技术具有对大气湍流和望远镜光学缺陷不敏感的特点,特别适合于光学长基线合成孔径成像。然而,这一技术长期局限于被动成像应用,如恒星成像。

为了实现远距离非自发光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科研团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提供有效的远距离热光照明,二是如何开发鲁棒的图像重建算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并开发了一套多激光发射器阵列系统。

在这套系统中,8个相互独立的激光发射器排列成阵,间距精心设计以确保每束激光在穿越大气层后都能产生独立且随机的相位变化。接收系统则由两台可移动的望远镜组成,它们之间的干涉基线长度可变,结合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探测器,用于捕捉目标反射光场的强度关联信息。团队还开发了先进的图像恢复算法,能够从复杂数据中重建出毫米级分辨率的目标图像。

实验在城市大气链路中进行,目标位于1.36公里之外。结果显示,该系统的成像分辨率相较于单台望远镜提升了约14倍,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的可行性,更为远距离高分辨率成像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以“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获得了编辑的特别推荐。美国物理学会下属网站Physics也对这一突破性进展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