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腹三角”崛起!中国大腹地战略如何引领区域经济新格局?

   时间:2025-05-13 15:09:1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贸易碎片化趋势明显,各国纷纷转向内需驱动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中国正积极探索内循环经济转型的新路径,旨在构建更加稳健的经济体系。为此,一项旨在打造中国大腹地的战略构想浮出水面,该战略聚焦于四川、重庆、陕西等十个省市,力图通过构建三级圈层体系,成为内循环的核心载体。

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在于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突破传统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框架。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群的崛起,内陆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等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城市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还具备强大的内需潜力,成为推动内循环的重要力量。

中国大腹地的三级圈层体系具体规划如下:一级圈层以成渝、西安为核心的“腹三角”区域,作为国家战略纵深的核心载体;二级圈层则涵盖成渝、西安以及郑州、武汉、长沙、太原、贵阳等城市,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级圈层则进一步扩展至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等十省市,构建一个跨区域联动的经济发展网络。

大腹地战略的实施具备显著的区位和基础优势。该区域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交汇处,是连接海陆的战略枢纽。航空、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大腹地还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持续的人口净流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内循环主平台和亚洲腹地,中国大腹地承载着多重功能定位。首先,它将成为生活乐地,以生态宜居和慢生活文化吸引人口聚集,提升居民幸福感。其次,大腹地将成为灵识智地,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成为创新灵感源泉和新质生产力增长极。大腹地还将打造消费高地,充分利用文旅资源和消费IP优势,吸引国内外游客。最后,作为安全重地,大腹地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展“新三线建设”,构建分散化、冗余化的经济安全体系。

为了推动大腹地战略的有效实施,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将建设中国大腹地战略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升级区域合作水平,全面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大腹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头部企业布局大腹地,新设央企总部优先落地大腹地,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大腹地布局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也是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通过聚集一批国家资金支持的卡脖子工程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发挥市场核心作用,完善大腹地区域市场机制与规则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大腹地战略是应对全球化变局、推动内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三级圈层体系、发挥区位和基础优势、承载多重功能定位以及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腹地有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