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正式揭晓了两份重要文件:《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与《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为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指明了方向。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新指南明确划定了界限,禁止他们独立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需在教师引导下,于课堂内适度体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好处。步入初中阶段,学生们则有机会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结构,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被鼓励结合技术原理,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以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为了有效防止学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形成过度依赖,进而削弱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指南》提出了严格的规范。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的答案,同时对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的行为加以限制,坚决杜绝“代劳式”使用现象。
另一方面,该指南还着重强调了教师的引导职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积极组织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漏洞、价值导向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偏差。通过这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甄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处理信息,避免盲目接受技术输出的内容。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