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anus公测开启,AI Agent新赛道能否迎来真正爆发?

   时间:2025-05-14 09:33:2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AI领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上,备受瞩目的Manus终于向公众敞开了大门。这个曾以高价邀请码引发市场热议的产品,如今免费开放注册,迅速点燃了业界的热情。

5月12日晚,Manus的一则简短公告如同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公告宣布,即刻起,Manus向所有人开放注册,无需等待,且新用户将一次性获得1000积分奖励,每日还可免费获取300积分,相当于一次使用机会。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相关话题热度飙升。

回顾过去,Manus的历程充满了争议与期待。从一夜爆火到陷入“饥饿营销”的质疑,再到如今的全面开放,它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业界的神经。而此次开放注册,无疑为众多渴望体验Manus的用户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与国内其他AI搜索产品如DeepSeek、Kimi、元宝等的完全免费开放不同,Manus的使用需要消耗积分。任务的复杂程度直接决定了积分的消耗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使用次数。然而,即便如此,用户对Manus的期待值依然高涨。

在Manus推出前夕,其创始人之一张涛曾豪言:“我们定义了一个新赛道。”那么,这个新赛道究竟有多新?从技术层面来看,或许难以断言,但至少它初步回答了一个备受讨论的问题——AI Agent产品的形态应该是怎样的?

为了亲身体验Manus的实力,笔者向它提出了一个关于信息整合的问题:详细讲解赤壁之战,以报告形式描述战斗经过,并结合地图与地形可视化说明。Manus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它首先创建了一个工作流,将任务细分,并在整理资料时直接打开了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进行信息溯源。

随后,笔者又向Manus提出了一个更具主观性的问题:用关键词概括Manus的优势,并回应“套壳”争议,定义通用AI智能体以及理解现阶段AI应用落地的着重点。这次,Manus更加智能。它没有急于分析,而是先反问笔者的具体需求和关注点,并给出了一些引导思考的关键词。紧接着,它开始具体工作,并生成了包括完整报告、参考资料和中间分析文档在内的10个附件。

尽管Manus的整体表现令人满意,但其处理速度却略显缓慢。上述两个任务都花费了超过10分钟的时间,且积分消耗也较大。在引导笔者进行网页部署时,更是耗时长达25分钟。然而,部署结果却令人失望。网页框架简陋,缺乏UI设计,整体视觉效果不佳。

尽管如此,Manus的出现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至少为市场指明了一个前进方向。从工作流中可以看出,Manus的工作模式相当于在云端设置了一个“虚拟机”,自主上网,跨平台、跨网页调用API完成任务。这种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动态调用不同Agent或工具来执行的方式,使得Manus对用户指令的适应性更强。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国内AI团队在模型训练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使得先发优势变得难以维持。然而,Manus的出现却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启示。它展示了现阶段一个真正的AI Agent应该具备的能力:通用性、解构性以及任务规划和执行框架的完善。

正如Manus团队所强调的,模型商品化是未来AI应用层的发展方向。对于AI应用类产品来说,是否“套壳”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调用多个智能体,完成用户的具体任务。模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用户顺畅地将AI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