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与市场的积极响应。自2021年起,一系列旨在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为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2024年的两会上,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被明确提出,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热烈反响和积极探索。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据统计,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800亿元大关,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中国民航局更是预测,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并在2035年有望进一步增长至3.5万亿元。这一预测不仅彰显了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低空经济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物流配送、农药喷洒、观光旅游、应急救援等场景,均已成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领域。然而,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以低空观光为例,尽管已有亿航、小鹏、零重力等eVTOL整机企业涉足,但全国仅有0.1%的A级景区布局了低空观光项目,市场空白巨大。
针对这一现状,蜜蜂低空创始人赵敏认为,技术并非限制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是商业化的运营场景和应用成本。他指出,当前低空行业企业多集中在上游的零部件、复合材料和整机研发环节,而通航机场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和运营范围。
基于上述分析,蜜蜂低空选择以高频刚需的低空观光应用场景为切入点,聚焦于5A/4A级景区这一最多受众、最少监管、最核心的应用场景。通过依据景区淡旺季进行转场运营,蜜蜂低空不仅让飞机得以飞起来,还实现了商业化闭环。赵敏表示,选择文旅项目作为落地场景,主要基于三点原因:一是文旅景区拥有现成的流量;二是景区是相对隔离的场景,监管相对简单;三是文旅低空飞行具有本场化特点,有人机和无人机都更易掌控,安全有保障。
在商业模式上,蜜蜂低空定位为一个匹配上游低空产品制造企业和下游应用场景的运营服务平台,即“应用商店”。赵敏强调,蜜蜂低空不做飞行器研发,而是致力于让飞行器“被需要”和“被使用”。通过连接真实场景与上游供应链,蜜蜂低空为低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算力燃料——每个垂直场景中的飞行数据。
成立仅13个月的蜜蜂科技,已迅速覆盖23省的110多个5A/4A级头部景区,并获得独家运营权。自2024年6月开始,蜜蜂低空逐渐在景区落地低空观光旅游业务,至今已在约10个景区实现低飞。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800余万元,平均季度执飞超1.2万人次,单机创造增收超百万,非节假日平均客单价约499元。
凭借出色的市场表现,蜜蜂低空近日完成了天使轮融资,由中国早期投资顶级机构阿尔法公社领投。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许四清表示,低空经济不缺飞行器,而蜜蜂科技正在建造的或许是打开低空经济的密钥。他认为,未来三年,低空赛道将出现技术供应商和生态运营商两类企业,而蜜蜂低空正在定义后者。当网络覆盖100个景区时,蜜蜂低空将拥有对整机厂商的议价权,要求其遵循公司的标准,这将成为其真正的护城河。
完成天使轮融资后,蜜蜂低空并未局限于旅游观光领域,而是计划构建“场景-消费-供应”商业闭环,进一步开拓电力、水利巡检、支线物流、应急救援物资配送、森林防火、城市安防、智慧农业监测以及低空观光、文旅拍摄消费服务等四大核心场景。在机型方面,蜜蜂低空提供了包括蜜蜂3C、4M、A2C和罗宾逊R44、阿若拉等载人飞机以及亿航等企业的无人机在内的多种机型,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蜜蜂低空还提供了匹配和运营服务,相当于“低空版滴滴”。目前,公司已搭建了覆盖了1500多家企业的企业库,其中包括900多家无人机企业。赵敏表示,公司提供一个场景,各种低空生态场景都能来飞,但进场需遵守规则。除了载人飞行观光,蜜蜂低空还在拓展与低空相关的赛事、研学、飞行表演等消费产品,以及滑翔伞、三角翼、热气球等不同的飞行器。
目前,蜜蜂低空的收入主要来自平台佣金,飞行数据将与整机企业共享。据悉,获得天使轮投资后,蜜蜂低空已启动Pre-A轮融资的预热,并正在招募“场景合伙人”,以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