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元经济遭遇寒流的背景下,一股新的线下活动势力正悄然崛起——O展(Only展),成为了众多二次元爱好者的新宠。
近年来,二次元谷店频现倒闭潮,直播间内二次元商品按斤抛售,即便是模玩熊、斌田小铺等头部品牌也不得不频繁清仓特价。这一系列现象无疑给二次元经济上游的商家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自救,实体谷店和大型商场开始纷纷转型,将重心转向提供线下二次元同好交流活动服务。
5月14日晚,第三十一届COMICUP同人创作交流展(CP31)开票的消息迅速登上热搜,抢票盛况空前。这一幕再次证明,泛二次元人群并未对二次元失去热情,而是在进行更为理性的“择优”消费。他们对线下活动的需求依然旺盛。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大型商业漫展和厂商嘉年华,同人展尤其是主打“小而美”的同人Only展,在当下更受商场和场地方的青睐。这种合作模式有望成为二次元市场的新波澜。
Only展,简称O展,是一种以单一IP或特定标签为主题的展会。它只允许符合主题的同人创作、周边售卖和Cosplay参与,具有高度垂直化和细分受众的特点。与大型商业漫展相比,O展规模灵活、主题多样,更能满足二次元圈地自萌的需求。因此,它成为了当下泛二次元受众乐于付费的选择,甚至开始挤压大型漫展的生存空间。
O展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同人创作、摊位售卖、Coser签售合影等活动,还根据IP主题衍生出了日场、夜场的不同玩法,如随机舞蹈、夜场蹦迪等。近期,甚至出现了美食同人主题O展,让二次元同好们能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进行互动交流。然而,这种O展也曾因美食海报与现场实际不符而引发消费者抗议。
O展的爆发,一定程度上与去年CP30延期带来的蝴蝶效应有关。由于大型漫展票价上涨、同人摊位空间减少且摊位费增加,同人创作者们开始考虑以O展形式过渡。因此,O展逐渐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在二次元圈子看来,同人文化是支撑二次元圈子的重要力量。而现在的漫展往往忽视了同人文化的处境,所以圈地自萌的O展不缺人流和关注。
据统计,仅在5月,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国乙(国产乙女游戏)Only展”就超过了70场。在江苏省,不区分类型的O展也超过了20场,广东、河北、安徽、山东等地均超过了15场。O展涵盖的内容十分灵活,横跨动漫、游戏、网文等不同文娱类别。
对于愿意为O展买单的消费者来说,O展的意义远不止于活动本身。一方面,O展为小众亚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有着特殊爱好的消费者能够结交同好。另一方面,O展的社交属性和情绪消费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一种限定的乌托邦,满足了消费者的追星需求。
然而,O展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大多数O展由民间粉丝自发组织,主办方背景复杂且缺乏专业化、商业化的团队操刀,导致O展在举办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些O展甚至出现了购票后不允许退款、提前确认收货等现象,以此来减小损失、实现现收现结。
近年来,O展票价走高也引发了消费者的吐槽。早年间,O展票价大多维持在80元以下,但如今百元票价已成常态,甚至包含Coser签售的票价可达600元。尽管消费者对于O展定价浮动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但一些高价票仍然让消费者感到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国乙主题的O展成为了割韭菜的重灾区。由于女性消费者是主要支撑泛二次元消费的人群,一些主办方利用这一点提高票价,试图从中获利。然而,对于冷门IP为主题的O展来说,不赚甚至亏本仍然是常态。
随着O展的普及,一些乱象也逐渐显现。主办跑路、诈骗现象屡见不鲜。例如,今年1月重庆一场《恋与深空》Only展就因现场灯光问题导致消费者眼睛受伤、手机损坏,而主办方与场地方互相推诿责任,引发消费者报警。经证实,该主办方并非圈内同好,而是某旅行社公司主办,门票收入流向不透明。
尽管O展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依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随着大型综合漫展审批手续日益复杂,民间同好组织下的O展为厂商和场地方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如何在商业化加速推动下保持圈层受众的体验感,成为了O展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