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鸿蒙电脑挑战Windows霸权,高价折叠屏能否成为商务新宠?

   时间:2025-05-20 10:48:3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华为在近期的一场盛大发布会上,推出了多款新品,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款搭载“纯血”鸿蒙系统的电脑——MateBook Pro常规版与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版。这两款电脑不仅在设计上独树一帜,更是在操作系统层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MateBook Pro定价7999元起,而MateBook Fold的价格区间则在23999元至26999元之间。尽管发布会当天华为共发布了九款新品,但这两款鸿蒙电脑无疑成为了全场焦点。它们所搭载的鸿蒙系统,标志着华为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鸿蒙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流畅性、AI智能、设备互联以及安全性。华为此次将鸿蒙系统引入PC领域,不仅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通过同一套系统串联起来,形成了闭环生态,更是在国产操作系统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长期以来,Windows系统在中国PC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华为此举意在打破这一格局。

然而,对于新生的鸿蒙电脑而言,生态建设仍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透露,目前已有超过1000个融合生态应用完成了适配,另有2000多个应用正在加速适配过程中。其中,图片美化、视频剪辑、文档办公等常用应用已准备就绪,而腾讯会议、微信、企业微信等办公软件也在紧锣密鼓地适配中。

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版以其独特的折叠屏设计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电脑在折叠状态下如同一台13英寸的轻薄本,重量仅为1.16公斤;而展开后则变为一块18英寸的大屏幕,厚度仅为7.3毫米。这种设计既兼顾了便携性,又满足了用户对于大屏幕的需求。华为还巧妙地解决了折叠屏笔记本的键盘问题,既保留了实体键盘,又可以通过磁吸方式与屏幕分离,同时还可以在屏幕下方生成虚拟键盘。

在技术创新方面,华为MateBook Fold采用了业内最长的285毫米玄武水滴铰链,以及液态金属和榫卯结构,确保屏幕能够无缝闭合且稳定悬停。屏幕方面,则采用了国产最新的双层OLED屏幕,配合LTPO自适应刷新率和SuperMotion智能帧率技术,实现了流畅与省电的完美平衡。

除了硬件上的创新,鸿蒙系统的AI交互能力也是此次发布的一大亮点。鸿蒙系统底层支持AI特性,使得AI功能能够深度植入电脑中。例如,会议自动生成纪要、文档一键生成PPT等功能,都得益于本地端侧大模型和云端大模型的协同工作。同时,跨终端协同能力也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流畅度和硬件性能体验。

从鸿蒙系统的十二年发展历程来看,华为始终致力于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和生态闭环。从2012年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OpenHarmony,到2019年正式发布HarmonyOS并宣布开源,再到如今鸿蒙系统落地PC领域,华为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布局逐渐完善。这一过程中,鸿蒙系统不仅在手机、平板等设备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在智慧屏、工业终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其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

在市场竞争方面,鸿蒙PC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根据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Windows与macOS在PC操作系统领域仍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鸿蒙PC并非单兵作战,其背后的鸿蒙系统在中国市场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截至2025年一季度,鸿蒙设备总量已超10亿台,覆盖了多个领域,市场份额跃居国内第二。

在细分市场中,鸿蒙PC有望在TO B和TO G市场取得突破。前者注重产品的实际性能和供应链稳定性,后者对安全可控有刚性需求。同时,在TO C市场中,鸿蒙PC也将瞄准办公市场和中高端市场。凭借多设备互联、高效办公以及AI能力等差异化优势,鸿蒙PC有望在办公人群中扩大市场份额;而中高端市场上,华为则凭借MateBook系列的设计与品牌溢价,卡位超高端商务市场。

在海外市场中,鸿蒙PC的战略价值同样显著。尽管华为产品因无法使用谷歌服务而失去了一定的竞争力,但在PC端这一依赖度相对较低的市场中,鸿蒙PC有望通过流畅度和AI功能打开局面。这不仅能够吸引对其他生态绑定不深的用户,还有助于华为绕过移动端的生态短板,在海外市场收回一定份额。

尽管鸿蒙PC已经迈出了关键步伐,但生态建设仍然是其核心所在。目前,鸿蒙PC生态中的办公刚需应用已基本适配完成,相对专业的工具正在加速适配过程中。下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能否快速积累一大批用户,并通过开源社区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形成“用户-开发者-应用”的正向循环。华为已经在政企采购领域和消费级市场中找到了切入点,但这场战役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