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令人震惊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浙江宁波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爆发,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段家长在学校食堂后厨发现绞肉机内蠕动着大量蛆虫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流传,激起了公众对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据余姚市联合调查组通报,5月23日下午,姚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崇文校区(小学部)的家长在陪餐过程中,偶然进入食堂后厨,目睹了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初步调查显示,该绞肉机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进行及时规范的清洗,导致了蛆虫的滋生。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湖北鄂州学生因早餐导致呕吐腹泻,到四川绵阳某中学食堂经理涉嫌敛财超百万元,再到黔南州使用过期植物油煎炸食物,每一桩事件都像是食品安全漏洞的冰山一角。
深入分析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可以发现多重制度性漏洞的叠加效应是罪魁祸首。一方面,虽然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校长们往往更注重应付检查,而忽视了实质性的食堂管理。湖北鄂州食物中毒事件中,同一家问题企业同时为四所小学供餐,四川绵阳案例中教职工餐与学生餐的质量倒挂,都暴露了“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的漏洞。
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也存在严重问题。集中招标采购的本意是保证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了利益输送的温床。监督机制失效,家长陪餐制度流于形式,“明厨亮灶”的电子监控设备也沦为摆设。再完善的制度设计,如果缺乏有效的执行,也只是自欺欺人的空谈。
更为根本的是,校园餐饮市场并非自然形成的市场竞争领域,而是通过招标、承包等行政手段划定的“特区”。这导致校园食堂经营者安享垄断红利,设备清洗规范、食品安全标准等底线在利益面前变得可有可无。与市面餐饮企业时刻面临生存危机不同,校园食堂经营者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对于校园食品安全的管理思路,实际上是在加固问题的根源。以“保障学生食品安全”为由清理校园周边小卖部,看似在解决问题,实则是在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的垄断地位。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反而会恶化校园餐饮生态,让学生的饭碗被锁死在更封闭、更缺乏监督的垄断体系中。
校园周边小卖部的存在,本身就是学校食堂垄断经营的副产品。当学校通过行政手段将学生的就餐需求锁定在自家食堂时,周边餐饮市场自然难以孕育出成规模的餐饮店,只能容得下投资小、门槛低的小卖部。当管理者将板子打向这些小卖部时,真正的病灶却被保护起来。
相比之下,高校通常引入多个食堂形成内部竞争,大学生也具备更强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这使得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而中小学则往往将食堂整体外包,形成事实垄断,学生既无选择权又缺乏维权能力,家长监督也流于形式,使得中小学食堂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
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市场机制、学校自律和行政监管三方面共同努力。然而,在校园餐饮这一特殊领域,市场机制失灵、学校自律缺失、行政监管乏力三重困境相互交织、彼此强化,最终形成了一个看似人人有责、实则无人负责的“责任真空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突破“学校专断”的传统思维,引入“管办分离”机制。由教育部门制定营养标准和安全规范,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餐饮管理公司运营,同时建立由家长代表、营养师和卫生部门组成的第三方监督委员会。家长监督委员会可随时抽查、第三方机构定期审计,让校园餐饮回归服务本质。
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打破这个封闭的“特区”,让专业餐饮企业通过充分竞争获得经营权,让学生和家长掌握真正的选择权,让阳光照进招标、采购、监管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园食品安全,让学生吃得安心、家长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