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业风云变幻,智能体领域近期迎来重大变动。曾经备受瞩目的AI智能体明星企业Manus,近日突然清空国内社交平台内容,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Manus计划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将在中国区进行大规模裁员。
面对这一消息,Manus官方对媒体回应称,此次调整是基于公司经营效率的考量,旨在优化业务团队结构,聚焦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然而,这一轻描淡写的回应背后,却透露出创始人肖弘的无奈与感慨。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要在全球化市场中做好产品,不仅要面对业务本身的挑战,还有许多其他烦恼。
据了解,Manus撤出中国市场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算力资源的权衡、海外融资的需求以及数据合规性的要求。然而,不可忽视的是,Manus在国内市场未能迅速打响知名度,也是其无奈转移阵地的原因之一。
回顾今年3月,Manus凭借一段演示视频一夜爆红。在演示中,Manus能够独立完成简历筛选、股票分析、房产研究等复杂任务,令观众惊叹不已。作为由华科大毕业的“电脑天才”肖弘创立的企业,Manus的华人创始团队背景吸引了大量国内粉丝,邀请码更是一度被炒至高价。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观点认为,Manus在正式试用前就被媒体吹捧为“现象级产品”,有饥饿营销的嫌疑。虽然Manus在国内媒体上备受关注,但外媒报道却寥寥无几,这也引发了对其真实实力的怀疑。尽管随后Manus合伙人张涛公开澄清,表示从未进行市场推广,邀请码难求只因服务器容量有限,但质疑声并未完全消散。
今年3月,Manus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这一消息被视为其发展的高光时刻。外界曾期待,有了阿里的底层模型支撑、流量、生态和资金支持,Manus的落地之路会更加顺畅。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5月,Manus宣布在海外开放注册,但曾经疯抢邀请码的用户却反应平淡。数据显示,其月访问量在3月达到顶峰后逐月回落。
分析认为,Manus失去光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AI大模型行业竞争激烈,以快取胜。在Manus停滞不前的期间,众多AI产品加速迭代和发布新一代产品,使其逐渐失去领先地位。另一方面,用户更关心产品体验。Manus虽然组合了大模型和小模型,通过拆解任务并整合工具包来完成任务,但严格来说只是“缝合”了主流大模型的优点,缺乏颠覆性创新。
Manus的商业化节奏也备受质疑。其付费计划被用户吐槽太贵,而同类产品如GenSpark在定价和用户体验上更具优势。在GAIA基准测试中,GenSpark也取得了优异成绩,甚至优于Manus。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同类产品众多,Manus若不能快速证明自身实力,所积累的先发优势将很快耗尽。
在Manus身后,智能体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百模大战”的推进,大模型企业逐渐意识到通用大模型研发是一场“烧钱竞赛”,抢占应用场景、推动产品快速落地成为关键。因此,智能体作为搭建成本相对较低、能快速落地应用的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然而,智能体市场的狂热也催生了泡沫。分析机构预测,未来将有大量智能体项目被取消。
智能体市场的过剩现象不容忽视。开发者可以一键套用模板开发智能体,但大部分产品可能并不具备实用价值。一些企业为了赶AI风口,选择外包搭建智能体,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大模型能力的增长,其内部协调将变得越来越容易,有望吞噬许多原本由智能体承担的任务和功能。
尽管如此,智能体领域仍在经历新一轮技术迭代。全球智能体数量持续增长,各大企业纷纷发布新的智能体产品。然而,像Manus这样主打“缝合”模式的智能体,其生存空间将面临来自上下游的进一步挤压。上游方面,大模型厂商正将智能体能力集成到自己的模型和产品中;下游方面,各种垂直领域的AI应用和智能体也在加速涌现。
未来,能够留在智能体领域的玩家将不会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将基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度锚定具体业务场景,并持续为用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这些玩家可能包括以大厂为代表的生态玩家、主攻垂直场景的企业服务玩家以及智能终端厂商为代表的硬件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