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插混“急刹车” 新能源市场重返纯电时代?

   时间:2025-07-19 17:04:41 来源:经济观察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高速狂奔多年后,插混细分市场开启“大降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中国插混车型累计销售252.1万辆,同比增长31.1%。而在2021年至2024年,中国PHEV车型增速分别为140%、151.6%、84.7%和84.5%。

同期,纯电车型增速开始提升。今年1至6月,中国纯电车型累计销售441.5万辆,同比增长46.2%。此前两年,中国纯电车型增速分别为24.9%和15.5%。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个变化)和‘两新’政策有关系。主要是纯电动低价车销量增长很多,在低价车市场,车企做插混并不合算。低价纯电动车和20多万、30多万元的车补贴一样,也补2万元,这就导致价格比较低的纯电车型增长很快。”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指出,插混市场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增长回归理性,插混重归其“过渡技术”的位置。

插混市场连续变速

插混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主流动力类型之一,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情况。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超八成的市场份额被纯电车型占据。

2021年,插混车型国内销售60.3万辆,同比增长140%。同期,纯电车型销售291.6万辆,同比增长161.5%。因此,尽管插混车型销量大增,但市场份额从18.4%下降至17.1%。

反转发生在2022年。随着纯电车型存在的续航、补能等技术瓶颈与成本压力在补贴退坡后集中暴露,插混车型承接了消费需求。插混车型在当年取得了151.8万辆的销售成绩,同比增速保持在151.6%的高位,而纯电车型增速则下滑至83.5%。

此后两年,插混车型在技术持续迭代、成本下降、补能便利性等优势支持下维持了85%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4年,插混车型销量已达到514.6万辆,市场份额提升至40%。与之相比,纯电车型增速下滑至15.5%,市场份额也下降至60%。

然而,今年上半年,插混车型销量增速出现直线下滑。中汽协数据显示,2月至6月,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速从90.3%一路下滑至7.8%。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插混车型的“相对竞争力”有所下降,包括纯电续航600km以上车型价格已下沉至15万—20万元区间,快充网络密度快速提升,里程焦虑明显缓解;政策端补贴、购置税优惠对纯电更友好,部分城市绿牌额度向纯电倾斜;插混车型纯电续航普遍<150km,日常充电频次高;双动力系统带来更高保养复杂度。因此,插混车型增速下滑是“基数+需求结构+技术替代”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回归理性、海外迎来风口

尽管今年上半年插混车型增速下滑至31%,但这一绝对数字仍不算低。

在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看来,插混曾是技术不成熟时的妥协方案,而今天,纯电已经开始正面争夺市场,插混的“桥梁价值”正在被压缩。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时帅也认为,插混(包括增程)是一个过渡性的技术方案,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纯电车型的技术还不够成熟。随着动力电池技术走向成熟、补能网络更加完善,以及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纯电车将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产品。

但时帅同时强调:“尽管我们认为插混虽然是过渡性技术,但是现在还并不能说插混的势头过去了,起码在未来的3到5年,插混车型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在新能源车中的占比还是能够达到 30%到40%,甚至更高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阶段插混车型在国内市场增速放缓,但在海外市场迎来新的增长机会。2024年,中国插混车型出口29.7万辆,同比增长1.9倍。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其中插混汽车出口39万辆,同比增长2.1倍,出口增速继续扩大。插混车型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新引擎。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7月8日发表的《中国插混必将走向世界》一文中指出,海外市场为中国插混提供了“第二增长曲线”。他认为,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电动化洗牌”,中国插混凭借“技术领先+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抢占多个海外市场。例如,欧洲部分国家(如德国)已调整政策,将插混纳入“环保车型”补贴范围,为中国插混进入高端市场打开了窗口。

对于插混车型的海外销量爆发,时帅表示:“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对于纯电车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东南亚国家对于纯电车的接受度还不错,但是放到非洲、南美,消费者就不接受纯电车。在欧洲,西欧的消费者跟东欧的消费者对于纯电车的接受度也完全不一样。所以纯电车出海道阻且长,但是插环的出海更加切合全球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王帅国

汽车与出行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报道产业转型、车企动向等,对造车新势力、国内品牌关注较多,擅长现场采访等报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