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今却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其估值神话在短短两年半内轰然崩塌。从A轮融资时高达130亿美元的估值巅峰,到如今私有化估值不足70亿美元,极氪的市值缩水超过60亿美元,经历了一场近乎“腰斩”的剧烈下跌。
7月15日,吉利汽车的一纸公告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巨大震动:吉利将以23.99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极氪,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历史上一次极为激进的战略回调。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决定距离极氪登陆纽交所仅仅过去了70天。这场闪电私有化背后,透露出吉利对极氪业务掌控权的强烈渴望,其持股比例将从62.8%跃升至100%。吉利的这一决绝姿态,无疑揭示了其在新能源战场上的战略转向。
极氪的私有化举动,表面上看是吉利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但实际上,它更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估值体系的深刻变革,传统车企的生存法则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回顾极氪的发展历程,2023年2月无疑是其高光时刻。当时,极氪完成了7.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一举突破130亿美元大关,吸引了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等众多明星资本的加入。然而,这段蜜月期却异常短暂。
2024年5月,极氪以21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纽交所,但筹资额仅为4.41亿美元,开局便显得力不从心。截至7月17日,其股价虽然回升至29.76美元,但总市值仍约为76.24亿美元。若按私有化每股26.87美元的价格计算,市值将进一步缩水至约68.8亿美元,与A轮融资时的估值高点相比,几乎减半。
吉利对极氪态度的急剧转变,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有证券从业者指出,私有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消除少数股东的决策障碍,以确保公司战略的一致性。吉利在公告中坦言,部分持股可能导致优先事项不一致,从而阻碍产品组合的优化。当外部资本与母公司的战略方向产生冲突时,吉利选择了“收权”,而非妥协。这一决定,实际上是吉利汽车近年来对资源整合迫切需求的体现。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竞争的加剧,吉利意识到过度分散的品牌战略布局已成为发展的掣肘。研发资源的分散、供应链协同效率的降低以及品牌认知的模糊,都促使吉利提出了“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核心能力的极致沉淀,而非品牌数量的简单叠加。
极氪作为吉利高端智能新能源板块的标杆,承载着换电技术、浩瀚架构、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商业化落地。然而,尽管极氪在销量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净亏损却暴露出其在盈利能力上的严重失衡。市场已从“看故事”转向“算利润”,极氪的估值波动正是这一转变的缩影。
私有化的决定,对吉利而言,或许能解决当前的盈利困局,并为未来的残酷竞争做好准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市场的最终审判,只取决于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真枪实弹”。吉利需要将极氪彻底纳入怀中,并高效整合技术资源、优化产品矩阵,以实现领克、银河与极氪的错位竞争与协同增效。
极氪的估值过山车,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当资本的光环逐渐暗淡,唯有实打实的创新、效率和盈利能力,才能支撑企业穿越周期,赢得终局。私有化只是手段,能否在整合中重生,才是极氪与吉利新能源未来的真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