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领域近期风云变幻,一款名为Manus的产品曾如黑马般闯入公众视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这款由“蝴蝶效应”初创公司推出的智能体,号称能实现自主执行复杂任务,如筛选简历、房产研究及股票分析等,一时间内测邀请码难求,甚至在二手市场上被炒至高价。
然而,好景不长,这款曾备受瞩目的智能体产品近日被曝出撤离中国市场的消息。其官方微博与小红书账号内容清空,官网也显示在中国地区不可用。更有传言称,Manus已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对此,公司方面回应称,是基于经营效率的考量,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了调整,未来将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
在Manus遭遇市场波折之际,其联合创始人季逸超罕见发声,通过一篇长博客深入复盘了创业以来在智能体研发与训练方面的经验教训。季逸超透露,在Manus项目初期,团队面临关键抉择:是自研底层模型,还是基于前沿模型的上下文学习能力构建智能体。鉴于前一次创业的教训,团队决定押注上下文工程,这使得Manus能够快速迭代改进。
季逸超在长文中详细分享了Manus的实操经验,为业内提供了宝贵参考。他强调,KV-Cache的命中率对智能体性能至关重要,稳定的输入能提高缓存命中率,降低成本和延迟。他还提到,动态修改工具列表会让缓存失效、模型混乱,因此建议使用遮蔽法控制选择,同时要用文件系统承载持久上下文,保留错误日志以帮助模型更新内部信念。
尽管季逸超的长文主要聚焦于技术层面的复盘,但市场对于Manus撤离中国市场的原因仍充满猜测。有分析认为,Manus自创业之初就瞄准海外市场,其核心基础Claude大模型由美国创业公司Anthropic推出,而Anthropic是OpenAI的强劲对手。Manus的B轮融资由美国风投公司Benchmark牵头,可能受到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的限制,因此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以规避审查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Manus遭遇波折的同时,AI智能体赛道却持续升温。近期,OpenAI推出了全新智能体产品ChatGPT Agent,能够完成多步骤复杂任务,标志着OpenAI全面进军自动化AI代理领域。与此同时,Kimi也开源了万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K2,宣称其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表现卓越。
多家券商研报指出,随着AI巨头发力智能体产品商业化,2025年有望成为AI Agent元年。然而,当前智能体类产品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路径不明,纯智能体创业公司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Manus的经验教训无疑为业内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