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经历了估值的大起大落,如同一场资本盛宴后的冷静反思。
回顾2023年2月,极氪凭借A轮融资的7.5亿美元,成功吸引了包括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在内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估值一举跃升至130亿美元的高点。彼时,极氪官网上的荣耀时刻,见证了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狂热追捧。
然而,好景不长。2024年5月,极氪以21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纽交所,尽管筹集资金仅4.41亿美元,但仍被视为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布局。然而,上市后的极氪并未能延续其高光表现,股价波动不断,市值也开始逐渐缩水。
7月15日,吉利汽车的一纸公告,将极氪的私有化计划公之于众。吉利汽车将以23.99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极氪,这一举动距离极氪登陆纽交所仅过去70天。私有化的背后,是吉利对极氪业务掌控权的强烈渴望,持股比例将从62.8%提升至100%。
此次私有化行动,不仅标志着吉利集团内部的重大整合,更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估值体系的深刻变化。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吉利选择了通过私有化来加强内部协同,提升战略执行力。
事实上,极氪的私有化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吉利汽车在资源整合方面动作频频,旨在优化品牌战略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吉利提出了“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极致沉淀,而非简单叠加品牌数量。
极氪作为吉利高端智能新能源板块的标杆,承载着换电技术、浩瀚架构、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尽管极氪在销量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盈利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2024年上半年,极氪实现了46.9%的总收入增长,但净亏损也高达64.24亿元。
吉利汽车的此次私有化行动,被视为对极氪估值泡沫的一次修正。通过全资控股极氪,吉利不仅能够消除内部资源内耗,还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制造体系优势的深度融合。这种“1+1>2”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更强的聚焦效应。
然而,私有化的决定也引发了一些投资者的担忧。特别是那些在极氪A轮融资时高价入场的投资机构,如今面临着私有化价格与成本线之间的巨大落差。这些投资者的沉默,反映了市场对极氪乃至中高端电动车赛道信心波动的现实。
极氪的估值过山车,不仅是一次资本游戏的缩影,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赖融资输血、追求估值膨胀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唯有通过实打实的创新、效率和盈利能力,才能支撑企业穿越周期,赢得未来。
对于吉利而言,将极氪彻底纳入怀中只是整合战略的第一步。如何高效整合技术资源、优化产品矩阵、实现品牌间的错位竞争与协同增效,将是吉利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