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盛会上,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点燃了创新的火花,也悄然映射出新兴产业的最新格局。在这场科技盛宴中,智能眼镜作为一度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却并未如预期般迎来爆发式增长,其迭代步伐与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均显得相对谨慎。
智能眼镜市场的冷静,部分源于厂商们对用户反馈的审慎态度,众多品牌选择静待小米、阿里等科技巨头先行探索市场。消费端,智能眼镜的主要受众仍为刚需用户与科技爱好者。例如,知名艺人刘宇宁在出国拍摄时佩戴的智能眼镜,以其实时翻译功能吸引了公众目光。为了激发更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厂商们也是各出奇招,meta携手奢侈品牌Prada推出联名款,老凤祥则针对中老年群体推出了适老化AI眼镜,仁和药业旗下品牌更是推出了具备脑机交互功能的智能眼镜。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研究员赵仲夏指出,智能眼镜已成为企业接入AI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大模型能力,同时需构建围绕超级应用与AI入口的完整生态。他认为,未来在智能眼镜领域有望脱颖而出的三类企业分别是:拥有大模型技术的公司、掌握AI应用入口的公司以及具备硬件生态优势的公司。在市场成熟之前,智能眼镜不妨以首饰、潮玩等形态吸引更多用户。
目前,智能眼镜市场主要分为AI眼镜、AR眼镜以及AI+AR眼镜三大技术路径。小米、meta等企业专注于拍摄+AI领域;雷鸟、Rokid、XREAL则主要布局AR市场;同时,也有企业如雷鸟、雷神推出了兼具AI与AR功能的眼镜。作为互联网巨头的代表,阿里在小米之后公布了“哇哦”眼镜,但尚未开放真机体验。与谷歌深度合作的XREAL发布的XREAL One Pro,凭借其自研的光学引擎与空间计算芯片,在海外已取得不俗成绩,回归国内市场后同样备受瞩目。
尽管供应链端早已为“百镜大战”做好准备,但智能眼镜品牌并未如预期般井喷。赵仲夏观察到,传统眼镜产业链厂商如蔡司、明月、宝岛等早已开始备货AI眼镜,但市场反应并未如预期热烈。对于智能眼镜的未来形态,AI眼镜与AR眼镜哪种将率先打开市场,业内仍存在争议。小米等企业选择了AI眼镜路线,而XREAL等AR眼镜厂商也开始强调AI互动能力。赵仲夏更倾向于看好AI眼镜,认为其得益于大模型技术的推动,已成为大厂商业化落地AI的重要入口。
在智能眼镜的生态建设中,大模型技术不可或缺。赵仲夏认为,拥有大模型、AI应用入口以及硬件生态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尽管智能手机厂商如小米已在智能眼镜领域有所布局,但三星、苹果、荣耀等品牌尚未正式进军。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这类厂商很可能加入竞争。整体来看,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增速可观,IDC预测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小米AI眼镜的火爆销售也证明了市场的潜力。
然而,智能眼镜市场仍需进一步培育。赵仲夏指出,尽管供应链在量产与制造方面没有问题,但用户的接受度与消费习惯仍需时间培养。目前,AI眼镜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拍摄、录音、翻译等功能上,存在同质化现象。为了吸引用户,厂商们正尝试将智能眼镜打造为首饰、潮玩等形态,如meta与奢侈品牌的联名款、老凤祥的适老化AI眼镜等。赵仲夏预计,“百镜大战”迟早会到来,智能眼镜将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